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发改委《关于202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已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2023年2月3日
关于202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省发改委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500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根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扎实做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重点做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切实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一)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重大项目高质量建设年活动,坚持整体性谋划、系统性推进、体系化着力,切实提振投资这个最大内需。围绕三大都市圈、流域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在交通、能源、新基建、产业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实省市县项目“三级五清单”,统筹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建立健全每月“上旬督导服务、中旬协调调度、下旬通报结账”调度机制,加强重大项目“云调度、云监控”点对点服务调度,推进武黄高速改扩建等7919个亿元以上项目尽快开工,加快襄阳比亚迪产业园等6727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出一批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PPP等项目,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全面推广投资联审平台4.0版,推动重大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开工,加大用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完善重大项目与建材、钢铁等行业产销对接机制,补齐高品质供给短板。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二)强力提振居民消费。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释放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开展“荆楚购”“千企万店”“车行楚天”“楚宴天下”等专题促消费活动,提振批零住餐、文旅体育等消费。着力拓展消费场景,加快建设核心商圈,新建10个地标性商圈商街、20个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支持全省141家“湖北老字号”探索新经营模式,加快江夏永旺梦乐城、华联百货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改善城乡消费条件,新建或改造升级70个乡镇商贸中心、县城物流配送中心,持续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支持社交电商、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在湖北”活动,认真开展“湖北精品”培育行动,培育认定湖北精品100个以上。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三)积极帮扶实体经济。开展“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十大行动,切实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常态化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不折不扣、直达快享落实好系列惠企政策,出台实施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健发展等政策措施,继续执行高速公路货车省内通行费优惠政策,对旅行社“引客入鄂”实行分档奖励,对承租国有房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和缓收租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推动文旅、交通、住宿、餐饮等受困行业加快复苏。落实金融助企纾困22条,设立省级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纾困基金、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奖补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力争新增贷款8000亿元以上,其中普惠小微贷款新增1500亿元。
二、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做强创新引擎
(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完善9个湖北实验室运行、投入、引才和考核机制,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争创光谷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脉冲强磁场设施优化提升等4个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加快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1+2+N”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
(二)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强力推进技术攻关“尖刀”工程,集中力量攻关10项“卡脖子”技术和22项产业核心技术,抓好国产替代,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开展产业链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新组建10个左右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研究院。加强类脑智能与脑科学、6G与未来网络、基因与细胞治疗等技术的前瞻布局和集成攻关,谋划建设一批未来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先导试验区。
(三)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深入实施“楚天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分类实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等人才专项,采取全职全时引才、离岸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培养更多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团队,新增高技能人才6万人。深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国家试点,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组建省战略科学家团组,选派战略科学家担纲领衔重大科技任务。优化在鄂工作外国专家服务,开展“编钟奖”评选表彰。
三、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切实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一)抓好新兴产业“迭代出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紧盯制造强国高地建设目标,加快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5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东风高端越野车、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人福药业全球总部基地等1100余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长江车谷基金、生命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北斗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力争5大优势产业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新签约项目金额增长18%以上。高规格举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活动,加快小鹏汽车、上汽通用奥特能等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发力,力争推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10款以上、实现产量50万辆以上。支持襄阳、宜昌、孝感、黄石等地积极打造北斗产业特色园区。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力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二)抓好传统产业“制造焕新”。扎实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收官结账,用好用足技改13条政策,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加强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推进“万千百”质量提升行动,擦亮“湖北品牌”。深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食品、家电等行业加强品质升级,适应消费需求。争取国家部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100亿元以上,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强设备更新投资。积极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遴选打造省级示范企业30家以上。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创新发展,推动105个装配式建筑基地投产发力,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比提升到30%。
四、着力壮大现代服务业,切实补齐发展短板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强功能。研究制定建设全国现代服务业基地“1+N”系列实施方案,推动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武汉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实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量提质行动,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武汉“设计之都”建设,在5大优势产业领域创建10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力争科研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0%以上。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提升“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等影响力,积极承办国际高端会议和论坛,力争租赁商务服务业营收增长10%以上。
(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上台阶。推动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文旅行业恢复振兴,推出“惠游”消费券,发布20条以上全省精品旅游和乡村旅游线路;大力推进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支持以宜昌为龙头辐射带动恩施、神农架文旅产业发展,力争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加快解决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问题,支持市州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培育壮大智慧养老、数字家政等新业态,力争居民服务业营收增长15%以上。
五、着力培育数字经济,切实拓展发展新空间
(一)加快数字新基建。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切实服务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工程,力争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600万户以上。争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中部节点,加快中金武汉数谷大数据中心、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二期等16个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东数西算”中部枢纽节点等9个重大项目,全省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到18万架。加快推进襄阳、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二)推动产业数字化。推广5G、北斗导航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打造30个基于北斗的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用好数字产业基金,新增“5G+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典型应用场景100个以上,建成5G全连接工厂50家。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上云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万家、上云覆盖率50%左右。推动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30家,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60%。支持武汉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三)促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行动,打造人工智能、超算服务、空天信息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加快壮大光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京东方扩建、长飞半导体等258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信创适配基地、湖北基础软件联合攻关体验推广中心,开展“湖北名优”软件名园、名企认证计划,支持武汉建设“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力争软件业务营收达到2800亿元、大数据产业营收突破800亿元。
六、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实施流程再造,推进“四办”改革,力争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达到150项以上。全面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创新实施“承诺即入”“企业码”等制度,大力整治隐性审批、体外循环。深入落实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47条,切实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流、融资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督查,持续抓好正反典型,组织开展市县和21个国家级开发区营商环境评价,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二)深化关键领域深层次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推动省属文化企业改革,加快组建省供销集团、省水发集团。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推动省农信联社改革,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0家以上。全面深化与三峡、东风、中信科等在鄂央企战略合作。聚焦财源建设,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税激励机制,加强财政预算统筹,力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推动投资审批制度和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推进综合监管联动执法改革。
(三)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常态化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价,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保护民企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大力支持“个转企”“小进规”“规改股”和“股上市”,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0家以上。持续构建资源整合、空间聚合、服务融合、政策适合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以上。
七、着力强化对外开放,切实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依托湖北自贸区推进更高层次制度型开放,提升各类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水平。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机制。高水平办好华创会、500强对话湖北等活动。高水平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打造高品质“类海外”环境。持续实施对欧招商“跃增”行动,充分发挥中德、中法产业园等对外合作平台作用,吸引欧洲“隐形冠军”中小企业来鄂投资补齐我省产业链短板,力争新落地外资项目100个,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以上。
(二)积极推进外贸保稳提质。实施“千企百团拓市场”行动,组织100个以上经贸团、2000家以上企业赴境外开拓RCEP、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支持黄石、十堰等申报自贸区协同区,支持申建鄂州空港综保区、仙桃综保区、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省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汉口北、三峡物流园扩大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规模,力争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额增速均超20%。持续推进外贸稳主体拓增量专项行动,积极推动“鄂企出海”“鄂品出境”,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三)加快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深入实施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新开工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武汉天河机场高空管制中心等22个项目;续建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西十高铁、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等49个项目;建成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武汉段、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河口至鄂豫界段、天河机场T2航站楼改造等15个项目;加快推进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武汉枢纽直通线东延线等43个项目前期工作,谋划实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等重大项目,推进铁水公空硬联通,完成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000亿元左右。
(四)推进高质量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供应链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供应链物流体系,推动武汉中远海运等57个多式联运集疏运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武汉加快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推动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达效,引进培育一批综合型和服务技术型重点物流企业,支持国控、楚象等做大做强,打造一流供应链物流集团。加快打造航空客货“双枢纽”,提升武汉天河机场枢纽功能,推动顺丰公司在鄂州花湖机场实现42条货运航线转场,探索建设“花湖机场内陆自由贸易港”。力争中欧班列开行1000列以上。
八、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切实构建多极支撑新局面
(一)推进三大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武汉新城、花湖机场临空经济区,推动武鄂黄黄十大重点工程73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加快共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15个园区,支持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推动仙桃、天门、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编制“一总五分十专”一揽子规划,持续推进襄荆高铁等36个交通“硬联通”项目建设,加快东津新区建设,推动“襄十随神”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6大产业集群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加快推进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三峡航运服务中心建设等44项重点工作,推动荆荆高铁等37个交通“硬联通”项目建设,共建绿色化工、储能电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随州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支持神农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供销社领办农民合作社,支持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县域产业向县城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支持71个县域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力争建成20个工业产值超500亿元的园区。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支持一批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的县城实施县城智慧化示范改造。引导中心城市教育、医疗、金融等优质服务资源向县城下沉延伸。力争千亿县达到5个、过500亿县达到20个。
(三)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新城建、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入4000亿元,新增城市停车位12万个,建设改造充电桩6万个。加强城市生态绿廊、绿带、绿道、通风廊道建设,新建100个城市口袋公园。推广“当阳模式”,推动各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00个以上。推进完整社区、活力街区建设,力争地级以上城市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10%,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加快促进区域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落实鄂湘赣铁路互联互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等14项合作协议,加快淋溪河水电站、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等跨省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长江中游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公积金、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合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九、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深入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创建5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建设10个以上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基地,推动农产品出口增长25%以上。强化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推广绿色高效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统筹抓好乡村建设行动,高质量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景区标准建设美丽乡村200个,建改农村户厕15万户。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推进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延伸,再改善300万农村人口供水水质,力争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60%以上。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实施“红色头雁”计划,推进清廉村居建设。
(三)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不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茶叶、中药材、香菇等106个主导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支持3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基”工程,打造“稳得住、能致富”安置区。
十、着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切实促进绿色崛起
(一)扎实推进江河安澜。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制定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以“荆楚安澜”水网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引江补汉、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等60个总投资8600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推进长江、汉江、清江生态廊道建设和“三江两库”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十年禁渔成果。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支持黄石建设长江大保护创新示范区。提升流域数字管理能力,制定全省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方案,实施防汛抗旱、水资源、水库安全能力提升等“2+1+N”业务智能应用项目。
(二)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三线一单”管控,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和省控重点湖泊排污口排查整治,推动宜昌、荆门等城市加强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抓好黄冈英山县、荆州洪湖市等15个县(市)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强化船舶污染治理,加快推进长江干线水上洗舱站、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三)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重点任务,全力打造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实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加快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进能源转型,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00万千瓦以上。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绿色新能源船舶创新示范区,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制度创新。推进低碳城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支持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和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武汉、宜昌、荆门建设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支持黄冈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十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一)强化就业优先。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00场以上,提升“零工驿站”服务功能,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力争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开展“我兴楚乡·创在湖北”等创业活动,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深入实施“技兴荆楚”工程,评选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补贴职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以上。以工程建设领域和新就业形态为重点,对欠薪问题实施集中专项整治;强化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
(二)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民生短板。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新建义务教育结对帮扶示范性教联体100个,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力推进“县中振兴”;积极推进本科职业院校建设,支持部属省属高校加快发展,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持续开展“323”攻坚行动,全面推进健康湖北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更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黄冈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持续推进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双百县”创三甲医院工作。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达到7000家、定点零售药店达到13000家以上。加强“一老一小”服务投入,新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00个以上,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完成适老化改造2.5万户;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万个,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开展首届“湖北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表彰100个慈善项目、集体和个人。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新改建县级文化场馆10个、示范文化广场100个,打造“15分钟文化圈”,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支持武汉、宜昌、十堰等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三)加大民生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落实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展第二批湖北牵头的全国30省中成药联盟集采,加强电子处方中心建设。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有效供给,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改造棚户区住房4.8万套。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机制,推进基本生活救助提标、扩围、增效,确保农村平均低保标准占城市比重达到73.5%。健全普惠均等社会福利体系,探索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制度,全面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全面推行失能特困人员县级集中照护模式,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帮扶。持续推进退役军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群体关爱服务工作。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10大类民生事项,全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十二、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守住安全底线
(一)及时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平稳有序衔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措施,把工作重点由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压峰缓疫、快处减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推动医药企业稳产达效、扩能扩产,全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分级分类开展健康服务,做好重症救治工作。强化老年人和婴幼儿等重点人群保护、偏远农村等重点区域防控,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推进撂荒地利用,新建高标准农田350万亩,确保粮食产量达500亿斤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武汉·中国种都”。支持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经营,推进国有粮库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深化地方储备粮管理改革,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三)切实保障能源安全。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加快已纳规的1668万千瓦大型清洁煤电项目建设,争取随州电厂、宜城电厂、荆州热电二期等项目按期投产,新开工汉川电厂四期、鄂州电厂四期等6个火电项目;推动南漳张家坪、罗田平坦原、大悟、通山大幕山等11个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新核准3个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建设随县、麻城、武穴等10个“风光水储”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项目。扎实做好迎峰度冬(夏)能源保供工作。推进恩施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黄冈LNG储气设施、荆门陆港能源煤炭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煤、气、油储备能力。
(四)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加强经济运行月分析月调度,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经济领域安全风险。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增量、化存量。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保市场供给充足和价格水平总体稳定。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强化危化品、矿山、城镇燃气、工贸、消防、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干旱洪涝、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重点灾种防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北。
相关解读:http://fgw.huangshi.gov.cn/xxgk/zcwj/zcwjyj/202403/t20240313_110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