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大湖绕城。水,黄石之血脉,城市之灵魂。在千万年的岁月流转间,这方热土生发出阡陌纵横、湖汊密布的万千气象,凝炼成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
城市之南,黄荆山脉,流淌了千年的大冶湖被岁月雕琢又被时代重塑。它犹如一条波光粼粼的记忆珠链,以其绵延不断的文脉,赋予这方热土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月亮山顶眺望黄石市中心城区 记者 柯恒 摄
明珠焕彩 大冶湖的流金岁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两亿多年前的远古纪元,一条自西向东的内流河悄然穿越大冶中部,最终汇入长江的怀抱。
岁月流转,河底逐渐淤塞,河床拓宽,昔日的河流化作了一片狭长的湖泊,大冶湖由此诞生。
大冶湖古称源湖、金湖、氵韦源湖。《大冶县志》记载“源湖自茗山下发源,由西曲折而东出氵韦)源口,约一百二十里”。
《黄石市堤防志》又称:大冶湖由下袁湖、金湖、氵韦源湖三段组成,界跨大冶市、阳新县、西塞山区和开发区·铁山区,流域面积1106平方公里,连接25片大小湖泊。
《荀子·王制》讲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既有水之利,又遭水之害。千百年来,大冶湖区百姓深受洪涝之苦。
《黄石市堤防志》转载1934年《湖北县政概况记载》:“大冶县东乡多湖,长江绕其境,水灾则常有之,往往成灾”、“1931年大水,该处人民转陟流离,饿殍载道。”

大冶市区新貌 记者 周巍 张成 摄
人民的力量堪比愚公。新中国成立后,大冶湖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人民政府通过建堤闸、水库、排涝站,围垦开发、疏浚航道等,基本控制了洪涝灾害。
到上世纪60年代末,大冶湖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态面貌,湖面广阔,水清鱼跃,是沿湖渔民们的天堂,也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非法填湖、过度捕捞、无序排放等一系列问题频发,一度导致大冶湖“伤痕累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冶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为“守护好一湖碧水”,黄石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大冶湖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大冶湖水环境质量。
于是,黄石治理“四乱”(乱占、乱建、乱堆、乱采),控源截污、治理生态、退渔还湖、连通水系、美化环境、更新改造水利枢纽工程……
水是流动的资源。一面湖,可以是源泉,可以用来汇聚,也可以赏心悦目。
于是,黄石实施灌江纳苗人工增殖放流项目,组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加快打造鱼市、垂钓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设施。

大冶湖冬捕 记者 周巍 张成 摄
水滴石穿,功在不舍。多年来的生态治理,多年来的艰苦卓绝,大冶湖又见水碧湖清、鸟飞鱼跃,出现了像野生鳜鱼、长江刀鱼等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生长繁衍迹象。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处暑季节,我们漫步在大冶湖生态新区,清风拂面,绿树成荫,高楼林立,湖水波光粼粼,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嚣。
大湖浩渺如烟,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过去与未来的故事,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面貌。
近湖深治 红星湖的清水绿岸
依依湖水,脉脉相连。千百年来,随着大冶湖水陆变迁,大冶湖与其湖汊湖,好似母亲和离家的游子,共同构成大冶湖区的完整生态。

美丽的红星湖一角 记者 周巍 张成 摄
一湖留,万物生。大冶城中景观湖红星湖有700多亩面积,紧挨大冶市委市政府办公区,由大冶湖脱胎而来。
然而,不知何时起,红星湖的湖水逐渐变质,尤其到了夏天,老远就能闻到刺鼻的怪味。
关于红星湖的故事,有记载的“调水压臭”之事就有过两次。因为举行重大活动,许多客人入驻红星湖附近的几家宾馆。
为了大冶的形象,有关部门就从尹家湖引水注入红星湖,以此冲散污染物,稀释湖水的臭气。后又关水自流,臭水重来。
“调水压臭”之事,被媒体曝光,大冶很没面子。为了不让“臭水重来“,大冶下决心启动了“三湖同治”(红星湖、三里七湖、尹家湖——作者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先期启动了红星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红星湖的生态有了明显变化。大冶又乘势而上,启动了红星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
山东省高速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红星湖项目负责人官天柱告诉记者,红星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启动于2023年,总投资1.5亿多元,预计于今年12月全部完工。
“从清淤疏浚到生态修复,从水动力提升到智慧管控,施工方案经过了两轮四次专家认证。”官天柱说。
蓝藻是红星湖的潜在威胁,也是红星湖的“死敌”。湖北荆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邹定东介绍,为治理蓝藻,项目方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并采取长期的管理策略,减少营养输入、提升水动力等。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红星湖逐渐展露出了新的容颜和面貌。
清淤船轰鸣声中,淤泥被一点点抽离湖底,取而代之的是清澈见底的湖水;水下地形重塑,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家园;生态浮岛、曝气喷泉项目等一一建成……
随着水质的持续改善,红星湖多了几分灵动与生机,曾经令人掩鼻的腥臭味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风景。

红星湖一角 记者 周巍 张成 摄
在红星湖湖畔的金湖湛月小游园里,大冶市青铜曳步舞的队长熊小梅常带领队员们翩翩起舞,拍摄舞蹈视频。
熊小梅就住在红星湖附近,对于红星湖的变化,她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以前啊,这里的水又脏又臭,我们跳舞都只能去别的地方。”熊小梅笑着回忆道,“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就近在红星湖附近散步、锻炼、拍视频……”
熊小梅的话,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红星湖的蜕变,既是一场生态环境的修复,又是一次人心的回归。

大冶市青铜曳步舞队长熊小梅及队员在红星湖金湖湛月小游园里拍舞蹈视频 记者 梁坚义
一泓碧水,两岸青翠,寄托着人们对红星湖的美好期待。站在红星湖湖畔,深情地望着眼前的湖水,官天柱的眼中闪烁着自豪与欣慰。他说:“目前红星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已经完成了整个工程量的90%以上。”
近湖深治,大湖久治。大冶城中湖红星湖已经开启了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崭新篇章。
与湖共生 尹家湖的绿色交响
处暑的风,渐渐抚平了湖水的躁动。中午时分,大冶湖西北角的尹家湖波平如镜,一派安详。
这里是举办大冶劲牌有限公司万人健步走活动发起地、2024年湖北省桨板公开赛决赛地,也是大冶志愿者举行活动的聚居地。

7月6日至7日,2024年湖北省桨板公开赛大冶站现场 资料图片
尹家湖是大冶湖最主要的支系湖泊之一。它南北有六七里长,东西有一里多宽,形状像一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的“刀币”。
一面湖、一汪水、一座城,尹家湖是大冶的“母亲湖”“功臣湖”。它灌溉了农田,净化了环境,平衡了生态,滋养了万物,服务了居民。
近年来,随着尹家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深入推进,这片古老的水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复兴。
时光回溯至2013年,尹家湖畔迎来了一场绿色革命。从北起大棋路南至阳光沙滩长2500米的湖畔地带,一场总投资6500万元的绿化工程拉开序幕。
经过9个月的精心雕琢,尹家湖畔焕然一新,绿化率高达90%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长廊”。

尹家湖一角 记者 周巍 张成 摄
在这片浓浓的绿意中,特色休闲游步道如彩带般穿梭其间,将南北两区连在一起。其中,北区成为自然生态的典范,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原生植被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南区则是现代休闲的乐园,儿童游乐区、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小红刺绣馆的入驻,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尹家湖是大冶“古八景”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今日的尹家湖湿地公园,这份历史记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湿地公园西岸的德善园,通过图片展览讲述着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故事,传递着以德为先、以善至美的理念。
湿地公园东岸的“铜咏”区域,则以青铜文化、楹联文化、诗词文化为核心,打造出一个集艺术展示与体验为一体的文化高地。
“千山只照平湖,城在湖泊上”,尹家湖湿地公园已从单纯的自然景观转变为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好去处。
“尹家湖是城中湖,与城市发展、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尹家湖生态、服务尹家湖成长。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大冶市城管执法局公园管理处支部书记黄敏说。

尹家湖公园一角 记者 周巍 张成 摄
为了守护这片水域的安宁与和谐。黄敏他们倾注朴素的情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年初,管理处就进行了大规模的鱼苗放养,36万尾花白鲢鱼苗跃入湖中,承担起净化水质的重要使命。
入夏,管理处又加大了湖面打捞、湖岸治理、蓝藻治理等工作力度,确保尹家湖的水质稳定向好。
“水助文兴、拥水塑城”,如今的尹家湖,生态之美与文化之光交相辉映,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向大冶湖,奔向长江的怀抱。
见证者说:
湖北荆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邹定东:亲眼见证大冶湖支系湖泊的蜕变,我内心充满自豪。从最初的规划到如今的成果,每一步都凝聚了大家的汗水与智慧。每当看到市民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对湖泊生态的赞美,我和他们一样高兴。
大冶还地桥高级中学退休教师陈海涵:以前,红星湖湖水浑浊,臭不可闻,让人不愿靠近。但现在,水质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美得很。来这里散步锻炼,微风拂面,身心舒畅,心中充满了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