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江,出世界屋脊,以磅礴之势,飞流直下长江第一天然要塞——西塞山。
西塞山下游,江中三里处,有洲岛形似一头静卧的水牯牛名“牯牛洲”。其洲头遥接西塞山,洲尾延至氵韦源口,距离棋盘州大桥不足2公里,长江内河两股航道交汇,江水河水泾渭分明。

以长江大堤为界,堤内有村庄名“牯牛洲”。在这方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牯牛洲村人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716户,村中户籍人口3810余人。
牯牛洲的前尘往事
盛夏时节,我们穿行牯牛洲村。目之所及是绿意盎然的土地、错落有致的民居、蜿蜒畅通的村道、挥汗忙碌的村民……

说起牯牛洲的来历,西塞山区民协主席、原河口镇文化站站长、土生土长的牯牛洲人余绪龙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
古代,长江对岸的蕲水县白羊山,有一位土地神牵一头牯牛从江北过江到江南。在渡船上,牯牛拉下一堆牛粪。土地神手指牛粪作为渡河钱。艄公不解,愤而将牛粪扫入江中。
此时,奇迹出现了。沾满牛粪的扫帚闪烁发光,手摸都是黄金。不一会儿,扫入江中的牛粪,随水演变成了一处沙洲,牯牛洲因此而名。
“听老人口口相传,那时洲上还有人家居住,过着渔耕并作的岛上生活。”余绪龙说。
“一进牯牛洲,十年九不收,风吹三口浪(喝粥的粥水),一喝九条沟”。由于水患肆虐,饱受涝灾之苦的洲上村民陆续搬到洲之南岸落户。
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牯牛洲洲尾,是长江口优良的帆船停泊港口,繁华而纷杂,这里有商埠、茶馆、酒楼、日杂商店、青楼歌院等。
正如事物的两面性。州岛有美景,也有险情。牯牛洲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一生”不平坦。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分两路进攻石灰窑。一路在风波港,一路在洲尾企图登陆。国民党守军第82师长罗启疆中将率军与日军浴血奋战五日五夜,致日军无法登陆。后侵华日军动用飞机轰炸,强占了道士洑。后侵华日军在洲尾修筑了碉楼。
1945年春,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地方抗日武装吸引日军主力到氵韦山激战,洲尾日军守军空虚。抗日队伍炸毁了洲尾日军碉楼,返程救援的日军被全歼于氵韦源口戏台街。
探究牯牛洲村历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清康熙元年(1662)之前称“高何套”;直到1669年才取名“牯牛洲”,隶属对岸黄冈市蕲春县城南乡。
新中国成立后,牯牛洲先后划归大冶市、西塞山区,接着又更名为牯牛洲大队、河口人民公社第一大队、牯牛洲连、一大队、沿江大队等。1984年3月更名为牯牛洲村。现为河口镇(湖北西塞山工业园区)牯牛洲村。
20世纪50年代起,牯牛洲就设置了客运码头,停靠武汉至九江的“汉九班”客轮。七八十年代,这里又增设了黄石轮渡公司客轮停靠,一度成为阳新、大冶人来往南京、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
两水相汇,船来客往,三教九流,商贾云集,牯牛洲的码头文化应运而生。余绪龙告诉我们,牯牛洲文化由地域文化和舶来文化两大部分组成,其多元文化属性彰显地方的兴盛与繁荣。
每逢传统节日,牯牛洲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多彩多姿,鼓乐喧天:有渔民善唱的渔歌,农民爱跳的戏蚌舞,就连划莲船的唱词都具有码头文化特色。
“顺江而下黄石港,黄石港饼脆又香……茅山已过氵韦源口,此地史属牯牛洲,神牛过江传佳话,风华毓秀万代猷。”这是当时《从汉口到牯牛洲》中的唱词。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江水冲刷,泥沙沉积,古老的牯牛洲在等待,等待一缕春光。
沉睡的牯牛醒来了
牯牛洲历经沧桑,一路走来,总是以其独有的傲骨坚守中流砥柱,守望着这方热土。
讲述牯牛洲的“辉煌历史”,余绪龙有讲不完的故事。
靠江吃江、靠水吃水。50年代初,牯牛洲划为大冶后,工农业生产明显比其他地方发展要快得多。
依托滨江临水优势,牯牛洲建起了原大冶县第一个队办企业——牯牛洲制绳厂。
依托江滩肥沃土地。1959年,全国苎麻参观团来牯牛洲参观,种麻能手胡带娣还出席过全国劳动模范大会。
上世纪后期,牯牛州人围垸造田,在垸内种植西瓜、红苕、蔬菜、花生、黄豆、稻谷等农作物。
依靠长江码头,牯牛州人办码头、跑运输、搞养殖、做生意,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进入新世纪,国务院启动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根治长江沿线水患,牯牛洲人顾全大局,退垸还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成为实践指向。
拆除小码头、清理养殖场、搬迁小厂房……牯牛州人又开始改造路网、污水管网,绿化美化村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生态产业等。
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丰展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以及污水处理厂、汽修厂等项目先后落户牯牛洲,彻底改变了牯牛洲的农耕历史。
牯牛村支部书记田洪喜告诉我们,西塞山工业园区发展,带动了企业发展和项目落户,也带动了村民创业就业。有的在附近开便利店、餐饮店,有的就近创业就业,村民的收入就有保障。
7月30日中午,走进湖北鸿胜汽车维修有限公司门前,平坦整洁,厂内技术人员正对一台大型货车进行检修。该公司由牯牛村村民余绪池、余为洲兄弟合伙投资创办的,主要经营汽车修理业务。
余为洲的爱人陈萍收拾着公司办公室。她说:“目前公司生意还不错。我们在家门口创业,既实现创业梦想,也算是为村里尽一份自己的贡献。”
在牯牛州村四组“来兵便民店”,今年53岁老板邵建凤正忙着招呼客人,房前屋后整齐无杂。
邵建凤原家住牯牛洲村七组,因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她家拆迁搬到了四组。现在,本来爱侍弄花花草草。去年村里在家家户户门口建起了小庭院。有了用武之地,邵建凤把小庭院的花花草草呵护得一片生机盎然。
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乡村生活,乡土文化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与农民的情感表达与审美偏好最为贴近。

牯牛洲打硪歌,一人唱来众人和。如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牯牛洲打硪歌》有了比较好的传承。
打硪,就是打夯,打硪歌就是打夯时喊的劳动号子。边打边唱,又打又舞,充满了力量感。
《牯牛洲打硪歌》来源于民间,也深深根植于民间。附近的二港村的傩舞、闸口的浪子抛绣球、河口的花鼓灯等陆续登场了……
和美乡村 美美与共
美好生活是人类世代追求、人人向往的幸福生活,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执着追求的价值目标。
乘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东风,牯牛洲迎来了新的生机。
土砖墙、泥土路、茅草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楼房,门口青石砖堆砌的小花园,平坦坚实的村道……

今年62岁的程良华是土生土长的牯牛洲村人。他回忆道:“以前出行就靠一条田埂路,雨天出门一脚泥。如今道路平坦,夜晚灯火通明,大家晚上出来散步唠嗑别提多惬意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牯牛村村委委员马静嫁到牯牛洲村有18年头了,亲历了村里的变化。她说:“如今我们这里村居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村庄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都变了。”

人民群众是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主体,是一支建设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近年来,牯牛州村两委坚持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持续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与人民群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实施美丽乡村提标扩面、重点自然村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计划”,发起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三大革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每月集中组织党员、干部、骨干群众和志愿者,开展治理积存生活垃圾、污水坑臭水沟、农业废弃物、残垣断壁、废旧广告、乱堆乱放等集中行动。
建立“门前三包”制度,与广大村民签订《农村人居环境门前三包责任书》,并督促指导广大村民落实“门前三包”。
按照“庭院美、家居美、厨厕美、绿化美、家风美”的最美庭院创建标准要求,评选“星级文明家庭”“清洁户”“最美庭院”等。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加强保洁员队伍及设施建设,提高日常保洁质量,建立了全域保洁长效体系。
共同缔造架起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牯牛洲人变“要我做”到“一起做”,从而形成一同出力、一道奋斗的治理共同体。
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建设千亩油菜花田;开发牯牛洲沙洲,建设“翡翠湖”景点;清理闲置码头,复绿美化江滩;村集体投资,建设农户门前花坛……

树绿了、水清了、路宽了、厂多了,生活环境好了,精神面貌新了。如今的牯牛洲村变得更加雄壮,人民群众拥有了更持久稳定的乡村归属感、认同感。
见证者说:
牯牛洲村村民陈进全:村里的环境改善了,过去每家每户的茅厕(旱厕)不复存在了,夏天苍蝇蚊子少多了,人们的卫生意识自觉提升了,家庭卫生全部使用垃圾袋,组组都有环卫工,我们共同缔造出幸福生活。
牯牛洲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田贝贝:牯牛洲新了,牯牛洲也活了。每家每户门前屋后干净整洁、景致井然有序,村民互帮互爱。相信牯牛洲未来的日子环境更怡人、风景更优美,父老乡亲的心灵更美好!(记者 梁坚义 刘舒晨/文 周巍/摄 梁坚义/视频/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