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概况
(一)主要职责
1、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衔接平衡各主要行业的行业规划;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负责监测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全市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参与组织重要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贯彻实施。
3、负责汇总和分析全市财政、金融、物价等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财政、金融、价格政策的执行效果并提出建议;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
4、承担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研究论证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方案;负责有关专项改革开放方案实施中的衔接工作;组织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涉及全局性的政策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负责企业上市的推荐审核工作,协调解决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有关问题。
5、负责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力布局,拟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及措施,衔接平衡需要安排市政府投资和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组织提出全市重点项目计划草案;安排市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会同相关部门安排市财政性建设资金;负责安排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资金计划;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及政策。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
6、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拟订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订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7、负责协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落实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组织拟订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全市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
8、承担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节的责任,提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建议;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和管理;提出全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9、负责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10、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全市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组织拟订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牵头承担全市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
11、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政策。
12、参与拟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规范性文件。
13、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动员、国防交通保障规划、计划,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协调相关重大问题,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动员有关工作。
14、为企业和基层提供“项目直通车”服务。
15、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机构设置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18个职能科(室):分别为办公室、行政审批服务科、发展规划办公室、国民经济综合科、市武汉城市圈综改办改革试验综合科、固定资产投资办公室、稽察科、农村经济科、能源办公室、综合交通科、工业经济办公室、高技术产业科、现代服务业发展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社会发展科、财金贸易科、社会信用建设科、政工科。
(三)人员情况
单位编制数75人,其中行政编制—机关人员编制56人,行政编制—工勤人员编制7人,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2人,事业编制—全额拨款10人。现有在职在编人员人数64人,其中正县级6人,副县级9人,正科级23人,副科级11人,科员及以下人数15人;离休人员2人,其中正县级1人,副县级1人;退休人员55人,其中县级35人,其他退休人员20人;编内聘用人员2人;临聘人员4人。
二、部门决算基本情况
(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1、2017年收入、支出年初预算安排1426.73万元,比上年1605.08万元减少178.35万元,主要是人员经费减少130.66万元,公用经费增加27.31万元,项目支出减少75万元。年度预算执行中调整预算数为3459.22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1733.63万元,明细如下:
(1)增加人员经费61.04万元。
(2)增加项目资金1672.59万元。其中:向上争取项目经费75.52万元,201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建设项目目标考核奖励资金106万元,201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建设项目目标考核奖励101万元,201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建设项目目标考核奖励资金99万元,黄石发改信息化建设42.35万元,2015年全省固定奖金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奖励资金65万元,黄石市发改委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奖励资金88万元,2016年农业资源区划专项经费4万元,2016年产业链招商经费41.25万元,黄石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训专项经费8.13万元,黄石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专项经费1.34万元,能源节约利用目标考核奖励金851万元,黄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项目190万元。
2.收入支出与预算对比分析:
(1)决算收入3459.22万元(为财政拨款),预决算差异1733.63万元。
(2)决算支出2220.08万元,预决算差异1239.14万元。
基本支出1614.84万元,比预算1650.59万元减少35.75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425.17万元,比预算1460.64万元减少35.47万元;日常公用经费支出189.67万元,比预算189.95万元减少0.28万元。
项目支出605.24万元,比预算1808.63万元减少1203.39万元。
(3)差异原因分析:项目支出605.24万元比预算减少
1203.39万元,差异较大,是因为我委各项活动都是长期规划,相关项目支出尚未支付。
3.收入支出结构分析:
(1)2017年决算收入3459.22万元,其中:预算收入3459.22万元,占总收入的100%。
(2)2017年决算支出2220.08万元,其中:
基本支出1614.84万元,占总支出的72.74%。
项目支出605.24万元,占总支出的27.26%。
(3)2017年收入决算数3459.22万元,比上年收入决算数3411.30万元,增加47.92万元,增幅为1.4%。
2017年支出总额2220.08万元,比上年同期1875.32万元,增加344.76万元,增幅为18.38%,主要原因是:基本支出1614.84万元,比上年同期1483.26万元增加131.5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425.17万元,比上年同期1326.03万元增加99.14万元,原因为工资及各项津补贴增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189.67万元,比上年同期157.23万元,增加32.44万元,原因为扶贫相关工作经费增加。项目支出605.24万元,比上年同期392.06万元,增加213.18万元,主要是增加了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172万元:“十二五”十佳节能企事业单位奖励80万元,“十二五”节能工作优秀县市区奖励42万元,市信用信息平台汇集系统补贴50万元。
(二)关于“三公”经费支出说明
(1)“三公”经费支出23.33万元,比预算36万元,减少12.67万元。比上年同期15.36万元,增加7.97万元,增长率51.89%。其中:
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6万元,比预算8万元减少2万元。比上年同期4.56万元,增加1.44万元,增长率31.58%。主要原因是公车使用年限长,相关的燃油费和车辆维修费开支上涨。公务用车购置数为0辆,保有量为1辆。
因公出国(境)费用为8.4万元,比预算16万元减少7.6万元。上年同期0万元。因公出国(境)团组数2组,因公出国(境)人次数2人。
公务接待费支出8.93万元,比预算12万元减少3.07万元。比上年同期10.79万元,减少1.86万元,下降率17.24%。主要原因是执行黄石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实施办法,厉行节约缩减公务接待支出。公务接待98批次998人数。
(2)会议费支出6.28万元,比上年同期2.15万元增加4.13万元,增长率192.09%。人均支出0.1万元。
(3)培训费支出3.4万元,比上年同期1.93万元增加1.47万元,增长率76.17%。人均0.05万元。
(三)关于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说明
我委2017年度机关运行经费支出189.67万元,比2016年增加32.44万元,增幅20.63%,主要原因一是扶贫相关经费增加;二是拨付工会经费逐年增加。
(四)关于政府采购支出说明
我委2017年度政府采购支出总额15.97万元,其中:政府采购货物支出6.44万元、政府采购工程支出0万元、政府采购服务支出9.53万元。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10.44万元,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65.37%,其中:授予小微企业合同金额5.53万元,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34.63%。
(五)关于国有资产占用情况说明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委共有车辆1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1辆;单位价值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1套,为信息化软件56.58万元;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套)。
固定资产2017年账面数总计717.47万元, 相比2016年账面数总计995.26万元减少了277.79万元,主要是:
1.通用设备2017年增加6.54万元,主要是购置了打印机、空调、电脑等通用设备。
2.家具用具2017年增加6.96万元,主要是办公用房改造购置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家具用具。
3.公车改革车辆处置,2017年公车下账10辆,下账金额为271.27万元。
4.通用设备报废处置,2017年通用设备下账,金额为19.57万元。
5.家具用具报废处置,2017年家具用具下账,金额为0.45
万元。
(六)关于2017年度预算绩效情况的说明
1、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我委组织对2017年度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共涉及项目3个,资金45.59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总额的82.89%。从评价情况来看,一是审计、财政检查情况较好。2017年我委规范财务管理,合理编报预算,及时落实工作经费,并与各科室密切配合,确保每笔支出都有依据、合程序。2017年我委多次接受财政、审计、纪委等有关部门专项检查,总体情况较好;二是在谋划大发展上体现新担当。1、2017年我委争取重大政策实现“大丰收”。在国家级政策方面,我委积极抢抓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政策机遇,精心组织申报,加强汇报衔接,使黄石成功列入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该项政策全国仅12家,全省仅黄石1家,我委因此荣立集体二等功。2、对上争取资金再创佳绩。全市发改系统紧盯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投向,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前期工作,坚持“一月一跑省,两月一进京”,加大汇报衔接和争取力度,全年共计争取中央、省预算内项目84个,争取资金达到5.4亿元,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4.6亿元的工作目标。3、抓好市级“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为提高市级重点规划编制质量,规划办大胆创新、主动作为,组织专家对24个市级“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开展服务性评审,为规划修改把脉支招,使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全部顺利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完成了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汇编工作。三是在落实大战略上实现新作为。1、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坚决贯彻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抢抓国开行融资融智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力度,精心谋划了生态修复治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城市功能提升等9大类116个、总投资2038亿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撑项目库。2、实施工业强市赶超发展战略。3、落实创新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四是在推动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1、建立项目攻坚工作机制。2、加强项目的协调调度。3、积极营造工作氛围。在2017年前10个月,全市投资增速不理想的情况下,投资办和各(县、市)区发改部门不气馁、不松劲,持续加强重大项目投资调度,最终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0亿元,增长14%,超额完成1513亿元,增长12%的省定目标和年度计划目标,增幅较上年同期前移了5位。五是在实施大协调上迈出新步伐。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三是认真履行综合部门职责。我们代表市政府做好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的迎检工作,对照5个方面的重点督查内容,会同20多家市直有关部门对36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摸底,对10项存在问题的工作提出整改措施和工作建议,起草了《关于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有关工作的自查报告》。六是在营造大环境上做出新成效。1、率先在全省开展“先建后验”试点。2、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围绕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信用办积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信息暂行办法》,出台了《黄石市社会信用信息目录》。七是在机关大建设上取得新进展。1、夯实机关党建工作基础。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3、进一步理顺机构职能。
2、部门决算中项目绩效自评结果
我委今年在市级部门决算中反映所有项目绩效自评结果。
向上争取项目经费绩效自评综述:项目全年预算数为30万元,执行数为21.66万元,完成预算的72.2%。主要产出和效果:全年共计争取中央、省预算内项目84个,争取资金达到5.4亿元,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4.6亿元的工作目标。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对当前争取资金的政策导向及变化的理解、把握和研究、研判还不够深、不够透,不及时、不精准。下一步改进措施:提高向上争取项目经费预算,更好的开展对上资金争取工作,加大汇报衔接和争取力度。
黄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绩效自评综述:项目全年预算数为20万元,执行数为2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主要产出和效果:信用制度体系逐步规范完善,信用黄石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信用平台建设逐步完善,信用信息应用逐步推开。提高了社会大众对信用的认知水平及践行标准,提高政府部门信用监管能力,提升社会信用文明程度。发现的问题及原因:信用制度建设还不成体系,信用数据常态化归集的机制还未形成,信用平台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信用黄石建设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有限。下一步改进措施: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经费预算,以支持开展工作。
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经费绩效自评综述:项目全年预算数为5万元,执行数为3.93万元,完成预算的78.6%。主要产出和效果:我市共累计获得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30亿元,自2009年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以来,多次获得国家年度绩效考核优秀和良好等次,荣获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称号。争取国家延长对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推进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奠定基础。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尽管黄石市转型成效明显,但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一是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二是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城市建设欠账多、难度大,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改进措施:抢抓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重大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治理、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打造先进制造之都、现代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运动新城为重点,努力建成全省重要区域性增长极。
黄石市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表 | |||||||||
填报单位:黄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指标 | 分值 | 指标说明 | 评分标准 | 年初预算 | 部门决算 | 得分 | 未完成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 |
(一)简要概述部门职能与职责:1、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衔接平衡各主要行业的行业规划。2、负责监测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全市经济运行。3、贯彻执行国家、省价格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确定提出我市价格收费改革调整建议计划方案,建立价格监测制度,提出价格调控目标,实施价格调控措施。4、研究论证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方案。5、拟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及措施,衔接平衡需要安排市政府投资和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6、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7、负责协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8、承担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节的责任,提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建议。9、负责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10、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政策。11、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全市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12、按照权限分工,制定全市地方定价目录;依法管理重要的有形商品和无形资产价格、各类服务价格以及国家行政机关收费;负责制定市管价格和收费的作价原则、办法、水平,合理安排各种差价(费)和比价(费)关系。13、组织、开展和指导全市价格和收费的监督检查工作,查处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各种价格违法和乱收费行为。14、负责全市工农业产品、房地产、环境资源、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中介服务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成本调查和监审工作。15、参与拟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规范性文件。16、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动员、国防交通保障规划、计划,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协调相关重大问题,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动员有关工作。17、牵头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提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 |||||||||
(二)简要概述部门支出情况,按活动内容分类:2017年决算支出2220.08万元:1.基本支出1614.84万元,其中: | |||||||||
投入 | 预算执行(35分) | 预算 | 10 | 预算完成率=(预算完成数/预算数)×100%,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完成程度。 | 预算完成率=100%的,得10分。 | 1563.23 | 1725.59 | 8 | |
预算调整率 | 10 | 预算调整率=(预算调整数/预算数)×100%,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的调整程度。 | 预算调整率绝对值≤5%,得10分。 | 298.86 | 1725.59 | 0 | 预算追加了人员经费补贴79.55万元,2014.10-2017.12调整工资清算资金199.31万元,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20万元。 | ||
支出进度率(10分) | 10 | 支出进度率=(实际支出/支出预算)×100%,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均衡性程度。半年支出进度=部门上半年实际支出/(上年结余结转+本年部门预算安排+上半年执行中追加追减)*100%。前三季度支出进度=部门前三季度实际支出/(上年结余结转+本年部门预算安排+前三季度执行中追加追减)*100%。 | 半年进度:进度率≥45%,得4分;进度率在40%(含)和45%之间,得2分;进度率<40%,得0分。前三季度进度:进度率≥75%,得6分;进度率在60%(含)和75%之间,得4分;进度率<60%,得0分。 | 10 | |||||
预算编制准确率(5分) | 5 | 部门预算中除财政拨款外的其他收入预算与决算差异率。 | 预算编制准确率≤20%,得5分。 | 0 | 0 | 5 | |||
过程 | 预算管理(20分) | “三公”经费控制率 | 5 | “三公”经费控制率=(“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数)×100%,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三公”经费的实际控制程度。 | 三公经费控制率 ≤100%,得5分,每增加0.1个百分点扣0.5分,扣完为止。 | 23.33 | 36 | 5 | |
资产管理规范性 | 5 | 部门(单位)资产管理是否规范,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管理情况。 | 全部符合5分,有1项不符扣2分,扣完为止。 | 5 | |||||
资金使用合规性 | 10 | 部门(单位)使用预算资金是否符合相关的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运行情况。 | 全部符合10分,有1项不符扣2分,扣完为止。 | 10 | |||||
效果 | 运行效益(45分) | 行政运行经济性 | 5 | 现行行政运行经费支出预算编制方法的行政运行成本。 | 可使行政运行成本最经济为5分,可使行政运行成本较合理为3分,一般为2分,不合理为0分。 | 5 | |||
行政运行有效性 | 5 | 行政运行经费支出能否保障部门正常运行。 | 正常运行的得5分,基本正常得3分,不能正常运行的不得分。 | 5 | |||||
专项运行经济效益 | 10 | 项目资金运行产生的经济效益 | 经济效益显著得10分;一般得5分,下降不得分。 | 10 | |||||
专项运行社会效益 | 10 | 项目资金运行产生的社会效益 | 社会效益显著得10分;一般得5分;否则不得分。 | 10 | |||||
专项运行可持续影响 | 15 | 1.项目完成后有经费安排能满足项目持续运行需要; | 全部符合15分,有1项不符扣5分,扣完为止。 | 15 | |||||
评价结论(优、良、中、差):优 |
三、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收入:指市级财政决算安排且当年拨付的资金。
(二)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三)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四)机关运行经费:反映为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一是人员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二是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以及按规定比例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等。
(五)因公出国(境)费用: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
(六)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
(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单位按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