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根据市政府安排,我委迅速组织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数据局、市招商服务中心、市委组织部、市资建局、市税务局等部门进行多次调研和深入研究会商,就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进行分解落实,全面推进我市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现结合综合各部门开展的我市工作实际办理情况,现答复如下:
一、突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谋划培育发展我市新质生产力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将新质生产力纳入《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黄石市综合流域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黄石市战略发展规划》等战略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原材料向新材料、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向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纺织服装向现代服装产业升级,夯实黄石经济发展底盘。;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做强做优光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着力打造以“五个基地一个先行区”为支撑的全国先进制造之城。二是市委、市政府出台《黄石市战略发展规划》《黄石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方案》(鄂政办发〔2024〕34号)等文件,以“武汉干什么,黄石就配什么;武汉缺什么,黄石就补什么”引领,谋划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领域,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通用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功能材料、氢能、低空利用、生物制造等10大产业,力争到2029年,建设1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和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总体规模达到100亿元。三是全面对接武汉,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黄石生命健康产业园作成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1+9”“一区九园”联动发展重大布局,光芯屏板端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北斗、数字经济等纳入湖北省生命健康产业“十四五”规划100余项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任务纳入国家、省级规划。目前,我们正在抢抓“十五五”时期规划编制契机,我们正在谋划一批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占频保轨、生命健康、量子技术、工业软件、算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形机器人、5G-A/6G、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质生产力方向重大项目、重大事项,争取将更大力度推动我市新质生产力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布局新赛道。
二、推动自主创新,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全力做好创新平台培育创建,引导企业不断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区域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截至目前,我委成功申报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共61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工程研究中心19家,覆盖了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市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总数居全省第4位,占“四上单位”比重居全省第二位,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目前,我们将大冶特钢、十五冶作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储备,世星药业、融通高科作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储备,积极指导其为申报国家创新平台。为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市政府落实科技创新“十条”政策,每年列支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我市主导产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三、实施产业倍增工程,构建推动产业发展新局面转型升级。对标全省“51020”产业体系和超常规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布局,市委、市政府印发《黄石市深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的实施方案》(黄办发电〔2023〕9号),建立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为副组长,各市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链长制领导小组,下设光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工作专班,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加快推进大冶有色超纯铜精深加工、大冶特钢锻造三期等重大技改项目,着力提升先进铜基新材料、高端特钢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从基础原材料向高端新材料转变。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链条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扩量倍增,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35%。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已有规上企业达110余家、全球PCB五十强企业3家、全国电子电路百强企业14家,2024年完成产值275.7亿元,稳居全市第三大主导产业。三是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深入实施项目满园扩园行动,规划建设特色专业园区,阳新医药化工园区、西塞山化工园区获评全省首批合格化工园区,大冶市、阳新县正全力推进新设化工园区和化工园区扩园工作。目前,我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全国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铝型材生产基地。四是谋划数字经济发展。黄石市获批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全省仅一主两副和黄石),制订我市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由市政府印发实施,围绕打造全国互联网创新发展先行区,聚焦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和创新应用方向,搭建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灯塔工厂、“5G+工业互联网”融合试点,促进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2023年,我市10个项目获批全省数字经济典型场景,数量居全省第三,8月12日、12月26日,黄石市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先后两次获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报道。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市县两级验收,基本建成全市全域一体化数字底座,正在打造“万兆城市”和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AI示范城市建设。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为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培育发展新动能,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对产学研的政策扶持,全面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主导产业研究院全覆盖,企业(科研机构、院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县级以上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有880家,建成创新平台411家,其中省级以上188家、国家级以上20家,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先后组建10家市级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县级以上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有557家,建成创新平台506家,其中省级以上184家、国家级以上13家,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先后组建10家市级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是全力做好创新平台培育创建。引导企业不断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区域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截至目前,其中,我委成功申报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共61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总数居全省第4位,占“四上单位”比重居全省第二位,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覆盖了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力推进了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对上争取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紧盯国家、省关于量子科技、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占频保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叠代升级和前沿技术发展新政策、新动向布局,市发改委通过中央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以及省预算内资金予以支持各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型升级。近三年,市发改委共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12个项目、逾3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5个项目、共2.8亿元,省预算内资金7个、2750万元,分别为玖恩3个项目、1450万元。今年,谋划了未来健康食品等7个、总投资16.5亿元的技术攻关项目。
六、聚焦人才建设,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陆续出台了“东楚英才计划”“新黄石人”计划4.0、创新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11条措施等政策,实施“才聚荆楚·智汇黄石”工程、“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科技副总挂职”,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吸引更多人才来黄留黄,推动高校院所专家人才“带智入驻”,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黄石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专家推荐选拔,2024年我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人,60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累计发放奖金88万元。落实服务民企职称评审11条优惠措施,组织开展重点民营企业职称专场评审,2024年开展职称评审(认定)20余场,评审(认定)工程序列专技人才2687人。推进与8所在汉高校合作协议落实,聘请院士14名、博士服务团6人、“服务产业专才”100人来黄开展技术指导,建成运行黄石技术交易线上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七、加强要素配置,增强产业培育新动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供地效率。优先保障新质生产力产业用地需求,对符合产业导向优质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积极对上争取,支持产业创新能力建设,近年来,申报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共61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工程研究中心19家,共争取各类资金支持6.24亿元。六、
八、深化科技同兴,提升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协同力。积极融入全省和武汉产业体系和光谷科创大走廊,推动产业互补、错位发展,与武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协同格局。一是不断深化产业承接合作。与武汉、黄冈等地签订招商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主动承接武汉、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产业转移,连续3年在武汉开展产业推介活动,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0多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二是促进产业链条紧密衔接。共建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投产台光电子、闻泰科技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已聚集“光芯屏端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71家,其中规模企业91家,形成了覆盖PCB、显示终端、半导体、激光的产业链,构建了从研发到设计、从制造到检测、从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供应链。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配套武汉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三是加快临空经济破题开局。黄石港临空商务区临空商务独栋总部大楼建成投用,临空商务等企业加速入驻,下陆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仓储设施加快建设。大冶临空经济产业园签约项目总投资额144.7亿元,引进昌达光电、路通新材料等临空产业。四是不断深化园区共建合作。黄石经开区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共建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项目起步区厂房一期工程竣工验收,黄石港江北工业园与浠水散花工业园投资9亿元的跨江合作示范区交通联通共建项目有序推进,国资公司与武汉高科集团出资10亿元共建科技城三期正在积极对接。五是融入光谷技创新体系。加快对接武汉科创资源,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协同创新格局,谋划建设黄石科创岛,打造武汉新城配套科研、生活基地,建成开园黄石科技城一期等项目;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建成全省“科创飞地”标杆,入驻企业、平台机构77家,黄石大学科技园与武汉理工大学、武创院等8家在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中心投入运行;武鄂黄黄咸五市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孵化服务联盟,加快推进区域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服务、科技金融资源共享。
九、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市科技局通过科技金融杠杆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设立了5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1亿元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基金、2000万元“天网”平台黄石专区专项资金,形成总金额超8000万元的政策包,拟组建规模5亿元科创供应链投资基金,整合现有5.5亿元的科创基金,2024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家,瞪羚企业85家,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4%,居全省第2。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等9部门联合出台《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企业用地成本,提高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效率,优先保障新质生产力产业用地需求,对符合产业导向优质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市税务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优惠以及研究开发费用实行扣除或减免。
推动在武汉的科创飞地与科技城高效联动,打通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向黄石集聚的通道。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成功申报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武汉市科技金融工作站、武汉市线下首贷服务工作站。全力推进黄石大学科技园建设,与武汉理工大学、武创院等8家在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中心已投入运行。
再次感谢您对发改工作的关心、指导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不足,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的距离。今后,我委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持之以恒做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工作,为黄石市努力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贡献发改力量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