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节能中长期专项
规 划
(草 案)
二00七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第1章 我市能源现状………………………………………1
(一) 我市能源简况………………………………………1
(二) 我市能源消费量简况………………………………2
(三) 我市能源消耗特点…………………………………2
(四) 我市能源利用情况…………………………………5
(五) 节能工作战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8
第2章 我市节能工作的形势和任务………………………10
第3章 节能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2
(一) 指导思想……………………………………………12
(二) 节能目标……………………………………………12
(三) 基本原则……………………………………………12
第4章 节能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15
(一) 重点行业……………………………………………15
(二) 重点工程……………………………………………17
第5章 保障措施……………………………………………20
(一) 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20
(二) 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品政策……………20
(三) 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21
(四) 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21
(五) 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22
(六) 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23
(七)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23
(八) 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24
(九)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24
前 言
节约能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是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国策。为了解决我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缓解能源瓶颈约束,全面实现我市“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分为“十一五”和2020年,重点规划2010年全市节能目标和任务,同时提出2020年的目标和任务,本规划一共分为五个部分:黄石能源利用现状、节能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节能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节能重点行业和重大专项、节能保障措施。
(说 明:规划中采用了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黄石市统计局2001-2006年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第一章 黄石能源利用现状
依山傍水的黄石位于东经114度31分33秒—115度15分42秒;北纬29度51分61秒—30度19分45秒,在湖北省东南部。境内群山起伏,绵延百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九五0年建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四个城区,一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458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33平方公里,总人口253万人。
黄石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的美誉,山川形胜、秀中江南、交通便利、为省会武汉市以东地域的几何中心。
(一)黄石市能源简况
黄石目前能源主要有:煤、电、水、油、天然气、煤层气、煤矸石、沼气、液化气、秸秆、薪柴、太阳能等。其中:
1、煤炭:品种有无烟煤、贫煤、肥煤、瘦煤、焦煤等,查明储量1.46亿吨,现有73家煤矿,年产量为200万吨左右。
2、电力:①火电、装机容量106.6万千瓦,年产电量53亿千瓦时左右;②水电装机容量5.10万千瓦时,发电量1.8亿千瓦时。
3、水:年均水资源总量42.43立方米,地下水量为8.05亿立方米,年供水量1.65亿立方米;
4、油:外购油有汽油、柴油、燃料油、煤油等,共计年供6.5万吨左右。
5、天然气:主要是西气东输工程可供气规模达3.3亿立方米;
6、煤矸石:查明贮存和地下储量共计约6亿吨;
7、沼气:约100000个沼气池,总容量为7万立方米左右;
8、秸秆、薪柴:年产160万吨左右;
9、太阳能:1万台左右,采光面积1.2万立方米。
10、煤层气:预测量为40亿立方米。
(二)黄石能源消费量简况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能耗消耗总量逐年上升。从2001年-2005年能耗总量分别是371.45万吨标煤、414.61万吨标煤、407.50万吨标煤、589.29标煤、743.3万吨标煤。
(三)黄石能源消耗特点
黄石经济和能源消耗有着重大的关联,黄石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供需有着很大的差距,黄石能耗高的企业相对集中,产品单耗参差不齐,这些关联和差距对黄石工业经济发展,乃至黄石国民经济总体走势有着重大意义。
1、黄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差距逐年增大
随着黄石经济的发展黄石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耗总量差距日益增大,外购量也不断增加,黄石能源的70%以上需要从外地购进,以2005年黄石总能耗量和产能总量为例,全市全年能耗总量为743.3万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总量为211.17万吨标准煤,相差532.13万吨标准煤,即这些相差量全部需要外购。
2、煤、电是黄石能源生产和消耗的主要品种
黄石目前消费的能源中有9个品种能生产,能源生产量排在第一位的是煤炭,年产142.8万吨标煤;第二位是电力,年产68.37万吨标煤,分别占黄石能源生产总量的64.9%和31.08%。能源消耗量排在第一位的也是煤炭,557.47万吨标煤;第二位消耗量的是电力,94.04万吨标煤,分别占黄石能耗总量的74.57%和12.65%。也就是说,煤炭和电力无论是能源产量,还是消耗都是居主导地位。这对黄石经济运行来说,具有决定意义。同时,也是黄石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附表二
品种
年份 | 煤 炭 | 电 力 | ||||||
产量 (万吨) | 消量 (万吨) | 需购进 (万吨) | 比例(%) | 产量 (亿度) | 消量 (亿度) | 购进 (亿度) | 比例(%) | |
2001 | 81.77 | 291.22 | 209.45 | 256.14 | 22.93 | 29.23 | 6.3 | 27.47 |
2002 | 104.74 | 311.52 | 206.78 | 197.42 | 23.15 | 40.50 | 17.35 | 74.95 |
2003 | 111.52 | 315.43 | 203.91 | 182.85 | 28.24 | 36.63 | 8.39 | 29.71 |
2004 | 111.57 | 408.59 | 297.02 | 266.22 | 36.24 | 52.01 | 15.77 | 43.52 |
2005 | 123.81 | 558.01 | 434.2 | 350.70 | 52.78 | 72.9 | 20.12 | 38.12 |
3、黄石主要能耗行业也是黄石支柱产业
黄石是一个工矿业兴起而建立的城市,黄石工业结构形成于50年代,黄石经济虽然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的结构调整,但支柱产业和主要高耗能行业仍然是冶金、建材、能源三大行业。冶金行业年消耗标煤200万吨左右,消耗电3.5亿千瓦时、消耗天然气62.4万立方米;建材行业年标消煤耗170万吨左右,消耗电16亿千瓦时;能源行业年消耗标消煤耗155万吨左右,三行业占全市总能耗的63.23%。
4、生活用电增长加快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居民使用各类家用电器不断增多,居民用电也迅速增长。2003年居民用电3.81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15.11%,2004年居民用电4.03亿千瓦时,比2003年增长5.77%,2005年居民用电5.01亿千瓦时,比2004年增长24.32%,2006年居民用电5.97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19.16%。居民用电增长的势头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随之而来产生了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矛盾,限电拉闸,影响工业生产或者居民用电的情况还会发生。
5、黄石企业产品单位消耗水平参差不齐
黄石冶金、建材、能源三大行业中的企业能耗水平差异很大,如新冶钢和大冶有色公司、华新这样的大型企业,在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两个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因而企业产品消耗、能源在行业占据先进地位,但是,一些小冶炼、小轧钢、小锻钢、小水泥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能源消费惊人。
(四)我市能源利用情况
近年来,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湖北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法律中,按照能源开发与节能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开展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详见表10)
1、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1)综合能耗逐年下降
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为316.98亿元,消耗能源627.26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为1.97吨标煤,比上年同期的2.12吨标煤下降了7.08%,共少用标煤47.55万吨,其中,消耗电力为51.98亿千瓦时,万元产值综合电耗为1640千瓦时,比上年同时的1874千瓦时下降12.48%,少用电力7.42亿千瓦时。
(2)单位产品能耗部分下降
2005年与2004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345克标煤下降到343克标准煤;吨钢电耗由67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626克标准煤;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113.52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09.92 千克标准煤;粗铜综合能耗由712千克标准煤下降到694千克标准煤。
(3)能源效率有所提高
锅炉热效率有所提高,2005年能源效率为33%,我市电站锅炉热效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0%以上,这主要是装备更新水平整体提高。工业锅炉和生活炉热效率60%左右,节能清洁循环硫化床锅炉尚无使用,能耗偏高,环保效果欠佳。
(4)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差距
生产总值能耗、生产总值能耗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2.78%,比省先进水平相比差2.17倍,比全国平均水平差2.3倍。
单位产品能耗。2000年电力、钢铁、有色、建材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如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4%,铜冶炼综合能耗高65%,水泥综合能耗高45.3%。
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2000年,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4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5-40个百分点;中小电动机平均效率87%,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目前我市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据专家分析,我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是现实可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达到了节能50%的目标以后仍有约50%的节能潜力。
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如火电机组平均效率32.5%,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9个百分点。能源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损失量大,浪费严重。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表明,节能潜力巨大。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市年节能潜力约为30万吨标准煤。
我市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一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产值能耗为第二产业产值能耗的43%)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9%,而世界平均水平约63%;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重化工业比重高,工业化仍以量的扩张为主,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比重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二是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200千克标准煤左右,火电厂30万千瓦机组与5万千瓦机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相差290克标准煤以上,水泥综合能耗旋窑与立窑标煤耗相差25千克/吨左右。三是管理水平低,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
2、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近五年,年共节约标准煤309.90万吨;共节约电力9.18亿千瓦时;综合利用废弃物1627.2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粉煤灰153万吨、煤矸石54.95万吨、选矿尾砂850.5万吨、各种废渣32580万吨、废塑料1.35万吨、综合利用冶炼烟气101.70亿标方。对缓解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节能工作战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虽在开展节约能源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国务院提出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综合分析,存在以下5个主要问题:
(1)节能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公众仍认为我市资源丰富,还没有人均占有量少、资源消耗高、浪费严重的危机感;部分企业只顾生产、经营、盈利,不顾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受能力,粗放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还只是停留在部分领导的口头上,未真正摆到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
(2)政策激励措施不到位
节约能源,政府在节能的宏观调控和投资引导,投入量均显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湖北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法律中,有关节能资金安排的规定一直没能落实,特别是财税政策对节能宣传、节能技改、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奖励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建立有效的节能激励机制。
(3)执法队伍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市级的节能管理专职部门,人员编制很少,日常管理工作很多,真正抓节约能源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足1人。经几次机构改革保留了市人民政府节能办公室的牌子,但没有级别、编制、工作经费,未能发挥其作用;节能执法多年来已形成一个真空地带,执法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离党中央与国务院的要求很不相符。
(4)节能管理力量较为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对企业的节能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致年耗标准煤万吨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绝大部分都未设置节能管理机构。年耗标准煤122万吨的新冶钢公司只有2个人管节能,年耗标准煤43万吨的华新黄石分公司与年耗标准煤15万吨的大冶有色公司均只有1个人管节能,力量明显不足,工作不能到位。“五小”企业的整治难度大,“五小”企业虽关、停、并、转了一批,但有不少“五小”企业存在,浪费着宝贵的能源、资源。
(5)节能监督机构名存实亡
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市节能监测站在节能监测、测试,帮助企业提供节能技术数据、节能合理化建议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该机构虽属事业单位,没有正常的资金渠道,现只剩下市节能监测站的牌子,已名存实亡(省内其他城市情况基本相同)。
第二章 节能任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一个严肃而紧迫的工作。
1、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去的五年间,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34%,能源生产量增加15.56%,能源消耗平均增长21.54%。2005年能源生产量为211.17万吨存堆煤,能耗总量为743.3万吨标准煤,70%的能源需要从外地购进。黄石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的增长必须依赖外购。要满足“十一五”乃至今后十五年黄石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面临着能源供需的巨大压力。
2、减排任务繁重。我市是以煤、电为主要的能源的高耗能原材料工业城市,全市煤的消费总量为621.50吨,其中工业煤炭消耗量为599.2万吨,占消耗总量的 96.4%。煤炭已成为我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源。“十五”时期我市对二氧化硫、粉尘化学需氧量及六价铬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管理。烟尘、氨、氮、固体废物分别比“十五”计划指标削减21%、7%和20%,二氧化硫、粉尘、化学需氧量及六价铬部分未能完成控制指标,总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这些指标的上升,主要是来自冶金、建材、能源三大行业规模的扩大,短时间内以煤为主要能耗的状况,不可能改变,经济发展将面对着严峻环保严峻局面。
能源是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黄石的重要物资基础。解决能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开源,加快能源行业建设加大能源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作为解决能源约束矛盾的根本生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根据全社会节能意见,增加危机感和责任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集约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之路。
第三章 节能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以法治为保障,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尽快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促进黄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约目标。资源利用率稳步提高,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新建建筑达到节能50%,公用设施、宾馆节能率达10%,万元产值电耗下降20%,万元产值水耗下降20%。到2020年,以上节能指标翻一番。
附表三
主要产品单耗名称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 2020年 |
火电供电煤耗 | 克标准煤/千瓦时 | 343 | 340 | 320 |
吨钢综合能耗 | 千克标准煤/吨 | 676 | 630 | 600 |
铝综合能耗 | 吨标准煤/吨 | 1.782 | 1.584 | 1.29 |
铜综合能耗 | 吨标准煤/吨 | 715 | 710 | 695 |
水泥综合能耗 | 千克标准煤/吨 | 115 | 108 | 103 |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我国能源消耗高、浪费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要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外延发展,忽视挖潜改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2、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加强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推动全社会节能。
4、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增量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辅以政策支持,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
耗能建筑和低效设备(产品)的发展。存量要深入挖潜,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激励和信息引导,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5、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要严格依法管理,明确目标措施,公布能耗状况和提供服务。交通节能的重点是新增机动车,要建立和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及配套政策和制度。建筑节能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商用和民用节能的重点是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严格市场准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
6、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与。企业和消费者是节能的主体,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依法履行节能责任;政府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和标准,引导、规范用能行为,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带头节能;中介机构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章 节能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行业
冶金行业:
钢铁工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小炼钢、小轧钢、小铸造、小锻造,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建设干熄焦装置,高炉配套炉顶压差发电装置,特钢系统采用全连铸、溅渣炉等技术、轧钢系统实现连轧化、大力推进连铸坯—火成材和热装热送工艺,采用著热式燃烧技术,充分利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工艺等可燃气体和各类蒸汽,以自备电站为主要集成手段,推进钢铁企业节能降耗。
有色工业:矿山重点采用大型、高效节能设备,提高采矿、选矿效率、淘汰小矿山、小冶炼、铜熔炼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炼工艺,替代反射炉、封风炉和电炉等传统工艺,提高熔炼强度,电解铝生产采用大型预熔电解槽,限期淘汰自熔电解槽,逐步淘汰小预焙槽。
能源行业:
电力工业:大力发展60万千瓦临界机组,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实施“以大代小”和小机组淘汰退役;发展热电联产和煤矸劣质煤发电,实施电经济运行技术,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煤层气和其他工业废气、物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减少电厂自用电。
煤炭工业: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效率低、浪费资源严重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采用新型高效通风机,节能排水泵,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建材工业:
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积极推广节能粉焦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发展水泥替代燃料(原)使用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及其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
墙体材料行业。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全面禁止实心砖生产,提高散装水泥和混凝土的用量,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
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使用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应用厢式货车,改善道路质量,加快运输企业集约化进程,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减少单车放空驶现象,提高运输效率,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和其他汽油替代品。
城市交通: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建立以道路交通为主,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
农业机械: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推广少耕免耕法,联合作业等先进的机械化农艺技术,在国企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水水能、太阳能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推广沼气的使用。
建筑 商用和民用
建筑物 “十一五”期间,新建筑物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并以此检查验收。推广实施城市区域集中供热。实施城市的公共建筑物和商、居民建筑物的15%的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蓄汽、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油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加快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地热、太阳能在建筑物上的利用。
商用、家用:在家用及办公电器上推广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全面提高高效节能灯使用比例,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办公电器,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二)重点工程
燃煤工业窑炉改造工程:新冶钢90万吨焦化工程减少无焦煤用量40万吨/年,年发电2448万千瓦时,节标6万吨。华鑫实业公司高炉喷煤煤气工程,节标煤3.86万吨。应用研究循环流化床,粉煤燃烧等先进技术,改造锅炉工程,全市150台中小燃煤锅炉,提高燃煤工业锅炉效率5个百分点,年节约4万吨标准煤。西塞电厂脱硫工程,年节标煤8.57万吨。有色转炉改造工程年节标煤1.9万吨,新增发电7920万千瓦。区域热电联产黄石电厂供热改造工程,可拆除锅炉52台,提高热效率32%左右,年增电力1.1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9万吨,减排烟气3102/年。阳新劣质煤发电工程,发电14.86亿千瓦时,减排烟气1194吨/年,年利用地面煤矸石50万吨/年。年产144万吨煤矸石混采工程,新增标煤72万吨。拆除小水泥工程(24台)年节标煤8.75万吨。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新冶钢干熄焦工程,节标煤1.13万吨标煤,年减少污染物8100吨;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工程,新增发电6700万千瓦时,年节标煤8234吨、减少CO2排放量8234吨。大冶有色硫焙烧及余热发电新增发电1663万千瓦时,循环水节标煤96.2563吨。华新水泥余热回收发电11765万千瓦时,节标煤2.76万吨,煤层气开采项目、瓦斯气利用量40亿立方米,年节标煤54万吨。
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天然气利用工程,提高热效率35左右,供汽15万户、54万人、节标煤4.88万吨,减排1万吨,灰渣8.4万吨,汽车乙醇汽油工程,城市汽车天然气使用工程,节约汽油10%。
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西塞电厂凝结水泵改造工程年节电256万千瓦。新冶钢高压变频改造,大冶华鑫实业有限公司除尘风机、高压变频改造工程,年节电175万度。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西塞电厂二期工程,新增电量6亿千瓦时,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改造和改善管理,度电单耗,达到日内最低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307g/kwh,年节约标煤1980万吨,冶钢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年节水2000万吨,年减排污水500万吨,黄石兴华生化有限公司综合改造年节标煤2.75万吨。拆除和发电组工程,年节约14.28万吨标减排SO210.8%。
建筑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住宅建筑物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标煤。实施政府建筑物达标改造工程,大宾馆、饭店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实现年节能1万吨标准煤。
绿色照明工程:绿色照明工业园工程,年生产高效节能灯2000万支、生产节能镇流器,可节电30-60%,年节电8亿度。高效节能灯改造路灯工程,企业绿色照明、合同能源管理工程,逐步在公用设施、居民中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系列。
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政府机构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改造政府机构建筑面积达到政府机构建筑总面积的(10—20%),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纳目录、实施公务车改革,2010年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在2006年基础上降低10%。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与建设工程,建设黄石节能监测监察体系工程,开展节能、监测、监察、执法技术服务,三废综合利用研究,节能信息网络等工作。年节能3万吨标煤。通过实施上述重点工程,可节约能源260.33万吨标准煤(含增量部分),经济和环境效益有较大提高。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
从市情出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能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约束作用,节能对缓解能源约束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把节能作为能源发展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生产建设还是消费领域,都要把节能放在突出位置,长期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推动全社会节能。
节能优先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中。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节能中长期规划。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设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强化节能篇的论证和评估。在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政策中支持节能。
(二)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从体制、政策、机构、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扭转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局面,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目录,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或建筑,不能出厂销售或不准开工建设,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要加大惩罚力度。在区域供电平衡、能够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限制柴油发电和燃油的燃气轮机的使用和建设。
(三)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
制定《黄石节能设备(产品)目录》,重点是终端用能设备,包括高效电动机、风机、水泵、高压器、家用电器、照明产品及建筑节能产品等,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将节能产品纳入政策采购目录。
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政府节能管理、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等所需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落实国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不同能源品种的价格,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四)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
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学习宣传,执行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组织对钢铁、有色、建材、能源等高耗能行业用能情况、节能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为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健全依法淘汰的制度,采取强制性措施,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充分发挥建设、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及各地节能监测(监察)机构的作用,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五)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开发,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同时组织开展原材料、水等载体的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终端用能设备(产品)。
制定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计划,明确阶段目标、重点支持政策,分步组织实施。引导企业有重点地开发和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方向。加大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节能基金,加强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六)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
一是建立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信息、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提高能效。二是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将节约量作为资源纳入总体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节约用电。三是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构,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四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五是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六是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策签订节有自愿协议。
(七)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能用电管理办法》,加强对年耗能一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和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的检测,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的比较情况,做好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用能单位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用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人员,加强对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健全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上水平。
(八)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不断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将节能纳入各类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搞好节能宣传,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曝光那些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现象,宣传节能的典型。节能要从小学生抓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中小学开展节能宣传和实践活动。各级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技术和典型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在每年夏季用电高峰,组织开展全市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形式多茁壮成长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节能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九)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
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各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明确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制定规划,组织实施。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加强行业节能自律。
政府机构要带头节能,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建立和完善节能规章制度,推行政府节能采购,改革公务车制度,努力降低能源费用支出,发挥政府节能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