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脱贫户有了“多重身份”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0-12-30 17:24

家里脱贫了,舒菊花变得更忙了。25日中午,在村里一家合作社的平菇生产基地大棚内,舒菊花熟练地给大棚里的菌棒打棒孔。

57岁的舒菊花,人称“舒领头”。因为是熟练工,她领着七八个姐妹,在合作社平菇生产基地务工,一天可以挣到百把元工钱。

舒菊花是阳新白沙镇荣山村人。这些年,她的身份越来越多,村里人对她的称呼也就丰富多彩起来,有“舒保洁”,有“鸡司令”……

以前,因为爱人是“药罐子”,家里日子过得有点难,舒菊花家被列入了贫困户。两年前,精准扶贫帮助她家摘掉了贫困帽子。

荣山村有过光荣的历史,因为有镇企牛头山铜矿,日子还过得蛮不错。但随着铜矿的关闭,村里几乎断了收入,滑进了插花贫困村的行列。

在脱贫攻坚,推动转型发展征途上,荣山村大力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光伏发电产业,于2018年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荣山村有65家脱贫户216个脱贫对象。为确保脱贫户脱贫不返贫,该村坚持“帮扶不松劲、脱贫不脱钩”,大力引导有能力的兴产业、搞务工的脱贫户发展产业,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为解决阻碍产业发展难题。这些年,村里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先后修通了通村、通组、通湾公路,流转土地、整治村庄、清淤沟渠、重建水毁工程。村里先后流转土地800多亩,发展苎麻、药材等种植产业,以及山羊、家禽等养殖。

村支部书记刘彦林说,产业的发展既可保证脱贫户的就近就业,增加劳务收入,又能带动脱贫户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村集体带好头,脱贫户跟着走。脱贫之后,舒菊花不甘于“摘帽子”的日子,在村里的帮扶下,舒菊花当上了村路的“保洁员”,接着跟人合伙建起了养殖场,年养鸡、养屯鸟1000多只。

人争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脱贫户刘恒河,全家6口人,儿子、媳妇有残障,孙儿、孙女还在读书。2018年刘恒河流转了太公山下的一片荒山,创办了恒河养殖场。

走进恒河养殖场,但见一头头生猪膘肥体壮,一只只鸡、屯鸟活蹦乱跳。刘恒河的老伴告诉我们,现在他们家的养殖场种有20多亩苎麻,养有1500多只屯鸟、蛋鸡,还有6只母猪、20多头肥猪、菜牛。

从“养鸡翁”到“老黄牛”,再到“猪之乐”,刘恒河的身份不断转换,其民间的称呼也不断变样。

如果不是因为贫困的无奈,脱贫户刘合政说什么也不愿意戴上贫困帽子的。因为没钱,不能手术,眼疾不能根治,他有房屋补漏、吹小号的一技之长不能发挥。

开展精准扶贫后,刘合政根治了眼疾。他带着爱人走出村庄,到附近从事房屋补漏;同时,他又捡起了多年的乐器,在村里的乐队从事“小号手”。

“刘补漏”“刘号手”,刘合政有了双身份,也就有了双份收入。

“忙完这个大棚,我还要去清扫一遍村路。”因为还有事要做,舒菊花目不转睛地打着棒孔,双手越来越快。

此时此刻,她眼里闪着执着的光芒,笑眯眯地说:“有务工、养殖、岗位收入,就有了过日子的底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