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三大攻坚战

大冶湖高新区脱贫攻坚“一个都不少”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1-01-18 14:50

自主创业,从事水稻种植脱贫致富

种植葡萄成功脱贫

协助贫困户当地就业

提供公益性岗位

帮助贫困户种植蘑菇,提供学习、技术指导,并协助小额贷款

扶贫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实际困难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

这是一份“必答之卷”,小康路上,一个不落,大冶湖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和工作要求,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这是一份为民之路,心系百姓,情牵冷暖,大冶湖高新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体手中。

这是一份使命担当,尽锐出战,下沉一线,大冶湖高新区干群挥洒汗水和付出,用汗水和付出编织出最美的奋斗图景。

扶贫+扶志,奋斗换来新天地

冬日暖阳下,走进大冶湖高新区罗家桥街办民爱村汪庭璋湾,一片片收割水稻后的田地映入眼帘,高低不一的谷桩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绿油油的菜地上,蔬菜长势喜人。“现在比较清闲点,最忙的时候是6月初到11月初。”望着满畈的田地,种粮大户汪进良笑着说,春耕时节,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经常加班,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如今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55岁的汪进良是一位“独臂大侠”。早些年会开拖拉机,主要为工地运送建筑物资。2003年,一场突发事故让他的右臂被工地钢丝绳给绞断了,落下了残疾。“那之后的十年,是最痛苦难熬的阶段。”独臂难以就业,想通过打牌“挣钱”贴补家用,结果输得更惨。一儿一女读书需要费用,这些都像大山一样压在汪进良的肩上,让他急需谋求自主创业之路,改变家庭的生存状况。

从20多亩田地试种开始,逐渐增加耕种面积,边耕种边摸索种植技术。罗家桥街办农技中心技术人员经常来指导,水稻种植发展到黄华粘、糯米、虾稻一号等多个品种,家庭年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像汪进良这样身残志坚自主创业的村民,我们全力帮扶。”高新区城管分局驻民爱村工作组组长石杨介绍,去年在得知汪进良水稻生产遇到困难后,工作组主动上门与他对接,帮助解决农田灌溉用水用电等问题。产品销售旺季,工作组为他提供大额订单服务,打开大米销路。大冶湖高新区扶贫办和村两委也积极为他落实相关的政策帮扶,助力产业发展壮大。

“我现在就是一位职业农民,在政府的帮扶下脱贫致富,越来越有信心了。”汪进良表示,下一步,他还准备继续流转土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将家庭农场打造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银行”。

最近天气良好,高新区罗家桥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贫困户江桂香一早就去自家葡萄园忙碌,剪枝、下底肥、除草、整固支架……“哪怕农闲时节,园子里也有活要干的,为来年的葡萄生长做好准备。”

64岁的江桂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个儿子去世了,女儿已经出嫁,一个人独自生活。2017年,她把自家的两亩土地改建为葡萄园,开始自主创业。在合作社指导和驻村扶贫工作组帮助下,江桂香不等不靠,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种植的2.5亩葡萄,去年全部挂果,4000斤葡萄全部卖出,实现脱贫。

“树立种植户的信心比引导创业更为重要。”王家庄村书记、主任江志文介绍,去年考虑到疫情影响葡萄的销售,村两委和合作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自身出资,投入十几万元于8月18日举办了“青春与葡萄‘铜’行 王家庄第二届葡萄丰收节”活动,当天销售额达到10万元。葡萄丰收节活动的举办,传递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营造了强农富农的浓厚氛围,凝聚了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

大冶湖高新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狠抓问题整改,多措并举,扶贫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结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平台,拓渠道。送订单,开销路。去年以来,大冶湖高新区扶贫部门大力推广扶贫832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和黄石消费扶贫网,积极动员全区机关干部、驻村干部和二级单位,帮助贫困户销售扶贫产品。截至目前,共帮助解决贫困户销售大米1万余公斤、蔬菜5000余公斤、蜂蜜40余公斤,为贫困户增收9万余元;在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832平台购买阳新、大冶等地扶贫产品45万余元。

“三送一稳”鼓了荷包暖了人心

“战‘疫’战贫两手抓、两不误,努力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大冶湖高新区精准实施送岗位、送订单、送政策、稳项目的“三送一稳”专项行动。

压实责任、履职尽责,大冶湖高新区把“三送一稳”工作当做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来抓,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困难问题。目前,全区内545户贫困户1101位贫困人口均已脱贫。

元旦前夕,气温陡降,寒风凛冽,可大冶湖居民陈百香心里却暖洋洋。“今年种植的大米基本卖完了,没什么担心的了。”见到笔者那一刻,4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百香笑容满面地说道,在村两委、扶贫专干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他家的农产品销售良好。

陈百香是高新区罗家桥街办民爱村村民,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行走不便。2014年开始,他决定自主创业,承包30亩田地种水稻、20亩水田种植莲子、养殖龙虾。

“稻谷收割后,加工成大米卖,附加值更高。”据民爱村扶贫专干梅春介绍,得知陈百香的大米销售渠道不是很畅通,村两委和他主动联系了大林山小学、桃花小学、青松小学、新进小学等购买陈百香的大米。“只要贫困户有需要,我们扶贫口就把订单送到家。”据了解,去年10月17日扶贫日当天,梅春还协助陈百香把大米送到会展中心现场展柜营销,当天销售了500余斤大米。

“让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让脱贫攻坚入脑入心。”去年以来,大冶湖高新区印发政策宣传册1000份,张贴扶贫论述海报400张,组织开展入户走访500余人次,为贫困户讲解各种扶贫政策。同时,利用电子显示屏、村村响、公开栏、文化礼堂、农村书屋等载体宣传扶贫重要精神,提高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

就业事关每个贫困家庭的生存之道,保就业就是稳民生。大冶湖高新区高度重视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通过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宣扬就业脱贫事迹,发布就业信息,定期举办就业培训和召开就业招聘会,充分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精准对接用工需求,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针对因病、因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通过安排河长制巡查员、护林员、泵站看守员、保洁员等岗位,就地解决就业人员94人。同时,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全区十余名贫困户通过种植葡萄、大米、蘑菇、树苗,养殖蜂蜜、土鸡、牛等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区应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397人,已外出务工397人,做到“应就业尽就业”。

身子沉在扶贫一线  真情为民办实事

把心交给百姓,把身子沉下去,大冶湖高新区一大批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挥洒汗水,努力付出,一面面红旗尽展,一个个先锋屹立。

扎根扶贫一线 真情为民办事。原来出门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现在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硬化路面的距离虽然不长,工程量不是很大,但代表着驻村工作组对我家庭的关心和帮扶。”出门时,大冶湖高新区罗家桥街办罗桥村村民罗慧明时常感慨。

52岁的罗慧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轻时因为一场车祸,腿部打了钢钉,导致行动不便。多年来,门前的路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行走时得小心翼翼。罗慧明有两个女儿,一个出嫁了,一个长期在武汉上班,自己独自居家生活。

高新投公司驻罗桥村工作组得知罗慧明的情况后,筹资帮他把家门口路面硬化了,方便了周围几户居民的出行。考虑到罗慧明家的实际情况,工作组还帮助他申请了河长制巡查员的公益性岗位。

“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需要的是绣花功夫。”高新投公司驻村工作组队长肖红冬介绍,驻村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村两委、工作组会议,专题研究本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常态化走访,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生产、健康状况,落实相关扶贫政策,帮助解决难题。工作组摸清帮扶需求,科学划分类别,因户施策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建立帮扶档案,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保障帮扶、基础设施帮扶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是扶贫要真,工作要实。”谈起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感受,大冶市信访局驻罗家桥街办金桥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朱细心深有感触。去年12月的一个晚上,值守在村委会的朱细心突然接到村民许发发(化名)父亲的电话,说是儿子的精神障碍症发了。朱细心得知情况后,一边急忙赶往许发发的家,一边联系其在下陆居住的哥哥,让他开车赶回来。车到以后,朱细心协助将许发发第一时间送往医院就诊。送医及时的许发发顺利“转危为安”。许发发一家喜欢吃面条,朱细心经常带20斤面条去看望他家。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都在许发发的父亲心里记着。有一次,老人家怀着感恩之情,将自家种的三个南瓜送给工作组尝尝新。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黄海东说,作为黄石“四大经济主战场”之一,高新区将致力巩固脱贫成果,努力提升小康成色,建立完善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下好就业、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先手棋”,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努力筑牢防止返贫的“绿色屏障”,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战“疫”战贫两大战场,大冶湖高新区全体干群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书写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