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梅子山前,富池镇的西北部,有个秀美的滨江小村名“王曙”。因毗邻203省道,112省道黄富公路横穿而过,王曙村的水陆交通路网十分发达。
因背靠矿山,石材资源丰富,王曙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近年来,王曙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思路,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出一条富民强村的绿色之路。
该村也先后获得县级新农村建设点、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2020—2022年度黄石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王曙村
红色渡口 铭记传承红色精神
在村史馆的墙壁上,记者看到有关王曙村的介绍:王曙村老屋旧名“下山矶”,因地处长江边梅子山下突出的砂石滩而得此名,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居。老屋对应的是新屋,1998年移民建镇时期形成。2000年镇办综合厂划归王曙村管辖后,下山矶大队更名为王瑞村,后又于1984年更名为王曙村。取“曙光”之音,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曙村江边码头
王曙村濒临长江,有丰富的水资源,港口码头密布。宽敞斜坡道延伸至长江边,白色候船室里几名村民正在等候轮渡。岸坡绿树成荫,安防救生设施齐全。这是一个百年渡口,与武穴市田家镇街道办事处隔江相望。
渡口边的广场上矗立着红色雕像,木船搭载着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紧急渡江。这一场景仿佛将人们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据史料记载,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四野十五兵团四十八军共五万余将士强渡长江,其中一四二师在王曙村红色渡口附近。广济县委、阳新县委组织数百名船工,两百余艘木船,并动员群众编织大量木排竹筏,支援大军渡江。这些内容在升级改造后的美丽乡村渡口图文并茂地体现了出来。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这个渡口承载了三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渡江行动。”王曙村党支部书记王何胜告诉记者。如今,尽管上下游各建了棋盘洲、武穴长江大桥,但王曙村红色渡口仍是当地群众主要的过江方式,每天有50至100人过江,节假日达200多人。
为进一步方便村民安全便捷乘坐渡船,省交通运输厅以“美丽乡村渡口”共同缔造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渡口提档升级,共同缔造“美丽平安暖心渡”。

王曙村史馆

红色渡口
据了解,红色渡口建设是阳新交通运输局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已于2024年9月完成提档升级,包括道路扩建、候船室重建、纪念建筑物设立、安全监管等,还新增了图示标牌。
升级后的新渡口,既方便村民摆渡和乘客出行,又为村庄带来了活力,成为村里的红色历史坐标。现在不少游客专门来打卡,感受当年红色渡口的历史传承。
绿色转型 蹚出经济发展新路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江的王曙村曾经是一个小渔村,村民以捕鱼为生。1976年,村里购买一艘土船,大力发展船队运输。改革开放之后,依托村里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村民们开山采石。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1980年,村里创办王曙建材厂,年产碎石、块石10万吨,石料主要销往武汉、九江、江苏、上海等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000余万。1994年,村里建设了第一座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村民干活回来
然而,随着生态环保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王曙村人日渐意识到,开山采石的发展模式吃的是子孙饭,欠的是生态帐。于是,王曙村取缔了沿江大小十几处码头,关闭了矿山,告别了采石经济,引进了华新骨料等重点企业,并将矿山资源以入股的形式纳入华新骨料阳新分公司,村民做起了“小股东”,实现村民到股民的转变。
“发展村里经济,如果只是‘等靠要’,终究要‘坐吃山空’。我们不能只依赖外部‘输血’,更要找到自我‘造血’的办法。”王何胜表示,2019年起,该村村“两委”,以及一些党员干部,到江浙沿海地区发展较好的农村学习取经。
他介绍,王曙村可用耕地面积仅有300余亩,农业资源发展空间小。在吸取外出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村“两委”集思广益、因地制宜,蹚出一条符合王曙实际的“村村抱团”“你出资我出地”的新型发展模式。
2022年,村里累计投资1500万元对五庄、小雅、孟铺三个村共300余亩土地进行统一整合,创建阳新县金镶园港综合农业开发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种植、销售有机蔬菜、瓜果等农特产品。

金镶园(资料图)
2022年,公司基地完成种植面积160亩,实现产值96万元,带动农户117户,200余人次就业,辐射发展周边种植果蔬面积3000余亩,通过务工就业、产品销售、流转租金等形式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
此外,华新骨料、万吨线等一批项目的落户,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给村里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王曙村支部副书记王义龙说:“我们鼓励在外务工人员,把闲置的房子腾出来,发展租赁产业,同步发展餐饮服务,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为村子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共同缔造 石头村开出文明花
干净秀美的小乡村,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村庄里,庭院错落有致,村道蜿蜒入户,村内看不到一条电缆。在村子里行走,可谓“人在画中游”。

村容整洁
“2022年,村子投入700万,实现强弱电全部入地,所有的污水走地下管道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既美化了环境,也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王何胜说。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里的幸福家苑,此时正值饭点,厨房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洗菜、备菜、炒菜。负责人马月霞一边在水龙头前洗葱,一边笑着说:“村里办老年食堂,我第一个就报名了。现在时间好打发了,生活充实了,看到老人吃得开心,我心里也高兴。”
王曙村户籍人口近2600人,65岁以上老人就有230余人。为了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今年7月1日,王曙村幸福家苑里的老年食堂正式开业。食堂分三层、共900多平米,主要服务全村65岁以上老人用餐。
为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在原有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王曙村细化完善相关条约,在阳新县率先推行《王曙村家庭积分制管理细则》。
“每个家庭初始积分为100,符合要求就加分,不符合就扣分,积分与年底各项福利直接挂钩。我们每月邀请王曙小学的孩子来村里打分,评出做得好的和不好的,结果通过广场大屏展播。”王何胜说。

文化广场
王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四楼,曾经是村里的党员活动室,现在被改造为智慧乡村系统控制室。电子屏幕上,乡村概览、乡村治理、智慧党建、乡村服务等情况清晰可见。
王何胜一边点击屏幕,一边向记者展示、介绍,2023年,村里投资了150多万打造智慧乡村。“我们已经实现了村里摄像头全覆盖和‘一人一码’,每家有几口人,在哪里读书、打工都录入了系统,哪家在焚烧秸秆,哪家小孩溺水了,我们通过麦克风可以一键喊话,现场都能听到。”

文化礼堂内放着两条百米巨龙
文化礼堂内,两条百米长的巨龙蜿蜒盘旋在二楼栏杆上。每年春节,村里的青壮年擎着巨龙在莲花湖大桥舞龙,十分热闹。村民的红白喜事、升学宴、文艺演出等活动也都在该礼堂举行。
从文化礼堂出来,和暖的阳光洒在干净宽敞的广场上,王何胜充满期待地说:“明年,我们准备兴建乡村体验园,到那时,村里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红色议事厅
见证者说:
富池镇党建办干事张耀丹:我是今年刚入职的基层公务员,印象中村里的道路是坑坑洼洼的,所以第一次来到王曙村时我十分惊讶,这里道路整洁,道路宽敞,两边电线都做了埋线,十分美观,比许多乡镇建设的还要漂亮。村里的幸福食堂、数字化管理和村史馆更让人惊叹,我和同事都忍不住说这里居民幸福感肯定很高。
王曙村村干部黄苗:我是2017年到村里工作的,见证了村里这些年的变化。环境美了,发展好了,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美。王曙村的变化村民都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今年老年食堂的设立,让村民的居住幸福指数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