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池镇南边,鸡笼山与陈山头两山对峙的山麓中,有一片开阔的田野,名为港下村。村子三面环山,绿树成荫,行走其间,仿若置身盆景中,新修建的“四好农村路”串起全村。廊桥、溪流、青山、古树,将港下村装点得宁静秀美,清新怡人。

港下村俯瞰(资料图)
战国古矿遗址、护国寺、寇公祠、吕祖庙是它历史悠久的人文名片,“全国文明村”“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旅游名村”“宜居村庄”和“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展示着它新时代奋进的征程。
雄鸡一鸣天下白。当第一缕晨光斜撒下来,民俗馆、护国寺、女儿阶......这些地标如古老的时钟一般,滴滴答答地融入了港下村古老的生活秩序,一座古朴的村落就此醒来。

老碾盘

民风民俗展览馆(资料图)
悠悠古村引客来
港下村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铜、铁、锡等稀有金属。在清代,港下村为兴国州的一个里,曾称兴教里。春秋战国时期,因练兵铸铁的需要,曾在桂家山的山脚下开采金铜矿。

曹家山和桂家山相连(资料图)
矿洞停开后,年长月久,矿口就成了一个直径为2米的大泉眼,地下水涌出,慢慢形成龙口泉大湾。大湾的水沿着峡谷山槽弯弯曲曲地流入大口湖,龙口泉就此得名。
经年累月之下,周边三山的泥土流失,洋槽峡谷经过泥沙的淤积,演变为小平原,后人慢慢迁徙入住。港下自然湾是柯氏家煊公落户的居民湾,因自然庄在大港的湾道处,距龙口泉出水泉眼三百米地段,故称港下。
港下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柯昌盛介绍,1949年全国解放,桂家山、杨山、港下三处并为一个乡,称港下乡。之后,港下乡改为港下行政管理区。上世纪60年代,港下行政管理区改为丰山人民公社。1975年,富池镇成立,港下被划归富池镇管辖,港下村的原名延称至今。
看得见的是风景,看不见的是传奇。陈友谅扎寨陈山头,岳飞在城头山取铜铸剑,伍子胥屯兵养马,还有女儿阶、纯阳寺、寇公坟等遗址,在这片土地上,一些美丽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铭记古村历史中的铁血和柔情。

寇准墓遗址

纯阳寺(资料图)

女儿阶古址
凭借独特的矿产资源和地理优势,上世纪90年代,港下村就享有“鄂南第一村”的美誉。然而,由于长年开采,港下村资源型企业日益走向枯竭的边缘,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期。

鸡笼山黄金矿业
为了扭转局面,柯昌盛和村“两委”干部立足村情,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我们成立了女儿阶文化旅游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通过打造五大产业基地,走出一条以果蔬采摘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柯昌盛说。
经过几年的打造,港下村的绿色生态链已初具雏形,五大产业园齐头并进。2019年,港下村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特色,带动第三产业,将农家乐、农家旅馆打造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产业。“一年四季有果摘,一年四季有花看”将已成为港下村新的生态注解。
发展“地上绿色经济”
十一月的港下村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空气中还能闻到橘子的清香。走进港下村的宏远山庄,一颗颗如小灯笼般的橘子藏在绿叶中,不时将脑袋探出来。
橘树旁边,连片的枇杷树青枝绿叶,长势喜人。季节变换,香甜可口的果子落了又熟,采摘的游客也纷至沓来。到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古村,享受一段心灵休憩的旅程。
作为一个有着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古村,港下村因地制宜,依托自身优势谋划布局一批产业基地和示范点,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柯昌盛说:“我们择优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按照‘党员+基地’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有头脑、懂技术、会经营的党员带头创业、创办基地。”
2015年,港下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李海霞主动流转土地100亩,创办桑葚基地,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基地引来外地游客观光采摘,直接带动4户贫困户年增收1万余元。
在迎接外地游客的同时,港下村也吸引了不少港下人返乡创业。2016年,曾在镇上开了18年货车的曹益斌回乡创业,开办了宏远山庄,主打“农家乐”,以特色餐饮、采摘、休闲娱乐为主。

宏远山庄
“五一、十一期间,游客络绎不绝,有时候周末需要提前预订,前景不错。在村里的帮扶支持下,山庄将采摘的果园进行合理规划,一年四季都有花赏、有果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带动了村民就业。”曹益斌说。
近年来,在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港下村逐步走出了一条从“地下有色经济”转化为“地上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
目前,港下村已形成黄桃园、枇杷园、桑葚园、杨梅采摘园、养殖园五大采摘园区;有效利用门前屋后闲置地块,开发“庭院式”农家乐,并将老队屋打造成民风民俗展览馆。目前,馆内收集各种农耕用品和居家器具600余件,成为游客来此的“网红”之地。
种下梧桐树,引得燕归巢。一个个求新思变的港下人,正在齐心协力将港下打造成新的“筑梦地”,引品种、学技术,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家乡亲手打造自己的诗与远方。
打造富池“后花园”
连日的阴雨之后,天空终于放晴,三两老人坐在“和谐亭”里闲聊,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古色古香的议事广场、严谨有序的法治长廊,妆点秀美乡村,浸润村民身心。

村容整洁
“我们村子以前以矿建为主,现在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共同缔造活动,环境变好了,住得也舒服。”72岁的老党员曹玉发说,近年来,港下村以“先锋领航”,开展党员“五帮一争”活动,通过帮政策咨询,帮产业发展,帮邻里矛盾调解,帮做好环境卫生,帮乡风文明建设,努力争做优秀党员,切实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容村貌。

文明新风
柯昌盛说:“我们以打造富池镇‘后花园’为目标,按照和美乡村建设要求,突出村容村貌整治,以点带面推动各组共同奋进,积极实施道路硬化黑化、环境绿化、村道亮化、庭院美化。”
如今的港下村不仅在绿色发展上实现了“生态美”,同时还大力涵养文明乡风、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实现了“精神美”。

猪婆湖(资料图)
港下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由党员和村民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落实每周一扫、“门前三包”制度,持续开展“最美庭院”“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扬活动,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村里党群心连心,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向上向善,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把美丽庭院、环境卫生、红白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让“草根宪法”“约”出文明善治新风尚。
全村评选出“五好家庭”阮宜发、“好儿媳”王爱英,“优秀党员、最美家庭、好婆婆、巾帼英雄”等46人,用典型引领、用情感融合,助推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棵棵修剪成型的绿树,构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宜居港下,让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昔日小乡村已变成今天的“后花园”,辉映着勤劳的港下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记者 万泰然/文 李航/摄)
见证者说:
港下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委员柯尊礼: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几年时间里,港下村践行“两山”理念,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出行便利了,产业做起来了,人气旺起来了。以前大车拉矿,尘土漫天飞扬;现在单车出游,果蔬采摘遍地。从五月份开始桑葚、黄桃、枇杷、杨梅等相继成熟,游客采摘络绎不绝,农家乐家家爆满,乡村发展好了,百姓生活美了!
港下村村民曹玉发:通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不仅让村子的环境变好了,村民们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现在家家户户都积极参与,懂规则、守秩序,以前垃圾到处丢,现在都知道垃圾要分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