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曾是水波粼粼的沼泽与郁郁葱葱的芦苇丛生的地带,历经数十载春秋,蜕变成为稻香四溢、龙虾共生、果园成片的半壁山管理区(农场)。时至今日,这片土地已经孕育出“稻梦空间”这一田园综合体的新貌,同时,古老的战场遗迹也被重新发掘,历史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

半壁山管理区(农场)的农田
岁月流转,往昔的战争硝烟已然消散于无形。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半壁山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惊人的变化,成就着一段段令人感慨的传奇。
如今,走进半壁山管理区(农场),仿佛穿梭于时空的长廊,既能感受到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又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这片土地上,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和谐共生,它邀请着每一位来客见证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梦想与希望。
古战场开发
历史风云与现代重生的交响
滚滚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东去,而在这浩渺水岸之南,孤峰耸立,半壁山古战场就这样静静地横卧其间,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过往的风云变幻。
半壁山,其海拔高度虽仅为147米,在群山之中并不显得突兀,但因为位居鄂赣要冲,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无数英雄豪杰曾在此地留下足迹。

半壁山古战场景区的锁钥楼正在进行补漆工作
据《半壁山古战场——史实与考证》一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南征之时,曾挥动神鞭,一鞭劈开西塞山,使其一分为二。其中一半随着江水漂流,最终在阳新老渡口下游奇迹般地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宛如天然的屏障,横亘于长江之上,形成了极为险要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带,由于两山紧紧相夹,长江在此骤然收窄,成为万里长江三峡以下最为狭窄的水域。尤其在枯水季节,两岸相距不过500米左右,以至于当地流传着“划船过江十八桨”之说。
半壁山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著称,更因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而闻名遐迩。这里作为有名的古战场,见证了无数战役的烽火连天。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半壁山成为中日争夺焦点,日军欲占此与对岸武穴田家镇,以控制长江,威胁武汉。8月,日军海陆空三面进攻武汉,田家镇与半壁山作为中国军队的重要防线,遭猛烈攻击。中国军队依托地形,布置火炮地雷,顽强抵抗,多次反击。尽管装备兵力悬殊,牺牲巨大,仍未能守住两地,但此战役为中国军队赢得了时间,保障了武汉主力撤离和兵工厂迁移,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半壁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盛建生介绍,半壁山这座楚江咽喉之地,有诗云:“突兀峥嵘半壁山,长江锁钥挽狂澜;巍然门户雄三楚,浪击风雷出险关。”早在楚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便曾在此屯兵,为争夺霸权而厉兵秣马;三国时期,孙吴大将甘宁等英勇无畏,在此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晋国大将王浚亦曾在此处横断吴国精心布置的铁链,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智慧与勇气;此外,唐节度使杨行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元末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等历史风云人物,亦曾在这片土地上驰骋疆场,书写下一段段传奇篇章。
如今,半壁山古战场景区在半壁山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盛建生等人的努力下,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半壁山管理区(农场)土生土长的农垦二代,盛建生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心中,半壁山古战场的文化底蕴深厚,各个旧址保存完好,是其他景区无法比拟的。因此,他毅然决然投入资金,对古战场进行保护与开发。
从2013年至今,盛建生已先后投入了七千多万资金,用于建设半壁山古战场景区的各项设施。如今,休闲广场、文化长廊、锁钥楼等设施已建设完毕,下山步道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站在锁钥楼上远眺江面,武穴港口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江上货船穿梭如织,眼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农场蝶变
生态优势与产业繁荣的蓝图
在半壁山古战场山脚下,静静地躺着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半壁山管理区(农场)。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回溯至1960年,半壁山管理区(农场)在一片荒芜与未开垦的土地中悄然兴起。这里,长江蜿蜒流过,与富河、网湖相互交织,形成一片三水交汇之地。昔日,这里仅是一片水汪汪的沼泽与郁郁葱葱的芦苇荡,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场大规模的青春迁徙在此上演,众多青年响应号召,扎根于此,他们筑堤围湖,开垦荒地,最终建设起了湖北省国营半壁山管理区(农场)。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邮电部五七干校的加入,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农垦者们披荆斩棘,与天斗,与地斗,逐步改变了农场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这片土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改善水利、电力、交通、住房条件,到提升排灌设施、加固堤防,长江大堤与内湖堤坝历经三次特大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不倒。
历经六十余载的风雨洗礼,半壁山管理区(农场)已从昔日的荒芜之地蜕变成为今日的丰饶粮仓,其GDP总额更是实现了400多倍的增长。如今,半壁山管理区(农场)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达21.67平方公里,下辖三个社区居委会与三个经营公司。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场居民们还在编织着生活的美好篇章。

半壁山管理区(农场)下辖的上赛湖社区居委会
农场下辖的上赛湖社区,紧邻长江和网湖,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总面积达1.3万余亩的社区,耕地面积超过5495亩。莲藕、稻虾连作、脐橙、草莓……这些特色农产品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阳新县果洋洋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海洋,是其中的佼佼者。

阳新县果洋洋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海洋查看草莓长势,清除杂草
李海洋的父母来自江苏,他们被半壁山管理区(农场)“鱼米之乡”的美誉所吸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这片土地。李海洋继承了父母的勤劳与智慧,从2015年开始种草莓,虽然只有九年的种植经验,但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满满的果实。他的草莓园在草莓季里亩产可达3千斤,2022年,更是实现了26万元的毛利润。除了草莓,他还种植了血橙和承包了鱼塘,每年的收入较为可观。

阳新县果洋洋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海洋的草莓园
半壁山管理区(农场)雨量充足,土壤深厚且肥沃,加之其紧邻网湖,使得无论是灌溉还是其他用水需求,都能便捷地引用网湖水系丰富的水资源。上赛湖社区工作人员李辉向记者介绍道,农场与网湖紧密相连,网湖在丰水期的水域面积可扩展至7.2万亩,蓄水量高达4.6亿立方米。为了进一步提升网湖湿地的功能,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措施,包括沿岸植绿造林、利用鱼类净化水质、实施生态调水工程以及水系连通等。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还有效扩大了灌溉面积,为周边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半壁山管理区(农场)的农田
如今的半壁山管理区(农场),正在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围绕“生态农场、产业农场、幸福农场”的建设目标,农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依托独特的区位、生态和文化优势,半壁山管理区(农场)的粮、油、鱼、果等农业主产品畅销整个黄石,古战场景区、各个农场也都在加紧发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在这里奋斗的人,都是这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岸线复绿
田园诗篇与生态新颜的画卷

半壁山管理区(农场)下辖祝梅社区全景
在半壁山管理区(农场)祝梅社区,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这里宛如一幅细腻动人的田园诗篇,静静铺展在长江之畔。
11日,深秋时节,记者踏入这片沃土时,立即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社区内,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如同一条条银色的绸带,蜿蜒伸展,连接着每一户人家,四通八达,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房鳞次栉比,外观和谐统一。社区内的一面面彩绘墙,图文并茂,既有展现乡村风情的田园风光,也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励志标语,构成了一幅幅优美宜人、生机盎然的乡村新画卷。

祝梅社区临江建设的口袋公园
祝梅社区与长江仅一路之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别样的风情。马路边,一座沿着长江岸线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这里,一棵棵乌桕树挺拔而立,树冠整齐,叶形秀丽,秋叶经霜后如火如荼,美不胜收;一排排柳树随着清风拂过,低头轻摇,翩翩起舞,在风中亭亭玉立。

半壁山管理区(农场)的农田
曾经,半壁山长江大堤长达5.4公里,长江岸线上兴建有多处码头、泊位和企业,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在“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指引下,半壁山人果断行动,拆除了全部的非法码头泊位,搬迁或关闭了临江企业,并对长江岸线进行了全面的复绿工程。他们秉持着“一切让位于生态是值得的”的坚定信念,积极做通企业主的工作,帮助企业落实了新厂址。如今,这里的江岸已经焕然一新,绿意盎然。从清理场地到平整江滩,再到挖坑植树,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人们的辛勤与汗水,一棵树的成本高达233元。

11日上午,祝梅社区居民在口袋公园锻炼身体
“这里以前都是小片小片的沼泽湖泊,后来填平了,去年又做成了口袋公园,现在可以说是‘房前是公园,房后是菜园’。”今年59岁的钱松华告诉记者,她是在80年代嫁到这边来的,那时候只感觉家住在湖中间一样,雨下大了,积水甚至能到达小腿的高度,生活并不特别方便。但近些年,祝梅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进行了道路加宽硬化、房前屋后整治、老旧危房应拆尽拆等各项工作,使得这里的环境焕然一新。尤其是2023年建成的口袋公园,更是成为了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的祝梅社区,房前是风景如画的口袋公园,房后的土地则被居民们充分利用起来种菜和果树。他们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享受着生态复绿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见证者说:

上赛湖社区居民张同德与老伴儿杨绪银正在采摘橙子
上赛湖社区居民张同德:我和老伴儿从1987年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果树种植的旅程。从桃子到橘子再到现在的橙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紧跟社区的步伐,共同探索。如今,社区的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稻虾连作、莲藕种植以及西瓜、草莓等水果种植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样的良好氛围带领下,我种植的橙子产量也逐年攀升,成果喜人。
祝梅社区居委会前工作人员石英:我今年49岁,是土生土长的半壁山人,在祝梅社区也工作了10年整,这些年,我们靠着长江生长,不管是在古战场景区里的望江亭上远眺长江,还是沿着长江岸线散步吹风,都特别舒适,如今农场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美了。(记者 潘静茹/文 李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