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家在长江边

【家在长江边】水患根除焕生机 文明新风添活力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4-11-07 20:46

长江之水悠然流淌,绕过阳新县黄颡口镇时,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村庄——泵站村,便映入眼帘。


俯瞰泵站村


泵站村坐落于长江南岸,毗邻风景如画的海口湖,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11个自然湾。村庄绿树环绕,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巨变。


泵站兴村水患除


泵站村,以其坚固的海口泵站而命名。曾几何时,村里人却饱受水患的困扰。


彼时,泵站村的名字还是花果公社八大队。由于地势低洼,每逢雨季,花果公社八大队便容易遭受内涝的侵袭,农田被淹,房屋受损,在水患的阴霾笼罩下,村民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忧愁。“这个地方基本上只要一下雨就会被淹,可以说是‘十年九灾’。”74岁的泵站村村民马辉河回忆道,1969年,整个生产队的粮食生产总量堪堪不到3千斤。


泵站村村民马辉河向记者讲述泵站村的故事


1974年10月4日,海口泵站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开工建设。花果公社的男女老少纷纷响应号召,投身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建设热潮中。他们满怀激情,挥舞着铁锹、挑着沉重的泥土,日复一日地奋战在工地上。


时年24岁的马辉河也参与了泵站的建设。“我们整个花果公社的人都来了,无论年龄大小,只要符合18到55岁的条件,都纷纷投身到了这场建设中。”他回忆起那段时光,依然激动不已,“水利是农民的命脉,大家心里都明白,修建泵站是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所以我们干起来也劲头十足。”


在《东方红》激昂的旋律中,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马辉河与同村人负责的河道挖掘工作,无疑是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他们要从地面一直向下挖到30米深的地方,以便为泵站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工程不像现在可以使用大型挖掘机和吊车,基础工程只能靠肩挑手扛,一步一步往上搬运。”马辉河清楚地记得,他们每天至少要运送约200担泥土,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为了赶工,他们每天5点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晚上6点半。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完成了河道的挖掘工作。


1975年3月,花果公社八大队改名为海口公社泵站大队。同年冬天,长约10千米、宽150米、深30米的河道终于挖完了。紧接着,加固护坡的工作又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976年5月1日,海口泵站正式通水。


海口泵站


那一天,全村人纷纷涌向泵站旁,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当水流从泵站中喷涌而出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他们知道,从此以后,泵站村将告别年年水患的困扰。马辉河感慨地说:“自从泵站建成后,我们村的粮食产量就恢复到了年产三万斤的正常水平。以前每年都要遭受水患的侵袭,粮食产量大受影响。现在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内涝的问题了。”


渡口兴衰,见证变迁


1984年,泵站大队正式更名为泵站村。同年,马辉河成为了泵站渡口的一名船夫,他驾驶的渡船,在黄颡口镇泵站村与长江对岸蕲春县蕲州镇之间往返穿梭。


“那个时候,这儿的人赶集都习惯去对岸的蕲州。无论是泵站村还是整个黄颡口镇,物资都较为匮乏,想买点东西都难。相比之下,蕲州要丰富得多。”马辉河说,因此,人们无论是赶集购物,还是走亲访友,都依赖这艘渡船。


由于交通不便,两岸的人只能通过渡船来往于两岸之间。对于泵站村和整个黄颡口镇的人来说,这小小的轮渡成为了两岸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


每天,渡口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即便是春节期间,渡轮的引擎也未曾停歇。


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1998年。这一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未见的洪水,对黄颡口镇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次年,整个长江流域开始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大修江堤,黄颡口镇的建设也重新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黄颡口镇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街道建设旧貌换新颜,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本地的物资供应也日益丰富,村民们终于告别了依赖渡船采购物资的日子。


近年来,黄颡口镇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辖区内相继建成了X204、X304、X306三条乡道以及S112、S203两条省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此外,随着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阳新和蕲春的交通更加便利。2021年9月17日,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从蕲春到阳新开车仅需20分钟。


在此背景下,曾经承载过江重任的渡口逐渐被人们遗忘,日益萧条。2017年2月,海口渡口首先被取消;2020年11月,黄颡口渡口也迎来了它的告别时刻;2021年4月,三洲渡口停止了运营。2024年5月7日,伴随着马辉河所在的泵站渡口的正式取消,黄颡口镇的所有渡口均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集体退出了历史的长河。


文化花开香满巷


自渡船完成它的使命后,马辉河便回到了泵站村,开启了悠闲的退休生活。他领着记者来到泵站村二组的天灯坝社区休闲中心,告诉记者,这里是他退休后经常去的地方。


天灯坝社区休闲中心


只见天灯坝社区休闲中心内,各类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柳树轻柔地垂下枝条,随风摇曳;柿子树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竹林深邃幽静,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而当夜幕降临,这里又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戏曲晚会激情上演,广场舞热烈欢快……村民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文化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天灯坝社区休闲中心内柿子树果实累累


据泵站村村委委员马红梅介绍,以前,村子里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不断,每天都有人闹到村委会。村子发展不快,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贫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泵站村村委会一致决定用文化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2016年,泵站村请来了阳新县文化馆退休回村的石教育,共同商量建设文化墙。时年72岁的石教育找来了两位60岁的老友孔繁良与柯善奇,他们一起规划并完成了村里8个组的墙面美化工作。一面面墙绘不仅色彩艳丽、造型生动,而且富含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它们既展现了泵站村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传统,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泵站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自从这些富含文化底蕴的墙面落成以来,村民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吵闹打架的画面再也没有了,转而呈现出睦邻友好的新风貌。


泵站村还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行动方案,并全力推进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三大重点工作。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册、设置宣传栏以及开展评选活动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分区域对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管护责任明确到每一名党员,引导群众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利用治理先锋队、家调站等自治组织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维护村庄稳定和谐。


如今,走在泵站村村道上,一边是美丽的墙画和绿树成荫的景致,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房屋,一步一景。“我亲眼见证了泵站村从昔日的萧条,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看着这样巨大的变化,我感觉生活在这里真幸福。”马辉河感慨地说。


见证者说:


黄颡口镇党委副书记余杨志:泵站村社会治理和谐,村民和睦相处,村风淳朴。同时,整洁有序的环境为村庄增光添彩。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泵站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乡村发展新活力。


黄颡口镇泵站村村委委员马红梅:如今的泵站村,道路宽敞、房屋整齐、绿树成荫,文化墙更是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 彭金/文 李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