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阳一级公路驶入黄太路,驱车缓缓前行,车过太子镇,便进入黄颡口镇新刷黑的路段,便一路畅行无阻。这一路,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当驶入军山村时,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人陶醉。道路两旁,是刚刚收割完水稻的广袤田野,一群群(屯鸟)悠闲地散落其间,它们或低头觅食,或成群嬉戏。稻田的尽头,大军山矗立眼前,与这片土地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军山村,因背靠大军山而得名,位于黄颡口镇的西北方向,北靠海口湖,下辖七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湾,占地面积约5.8平方公里。

将星闪耀 军山铸魂
在大军山的巍峨身影之下,山脚下大树繁茂,枝叶交织。10月24日上午,记者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至军山村吕广湾,一座静谧而庄严的二层小洋房映入记者眼帘。据军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杨丽霞介绍,这便是在少将吕作松故居的遗址上建起来的新房,如今由其侄子一家居住在此。

吕作松,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中走出的英雄,他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1913年,吕作松就诞生在军山村吕广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七口人仅靠几分薄田度日,生活极为艰辛。自幼年起,他便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务,逐渐掌握了各种农活技能,还时常与兄长一同上山砍柴,以补贴家用。
11岁那年,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吕作松毅然加入了当地的童子团(儿童团)。在童子团中,他参与了破除迷信、禁止吸大烟、禁止赌博等活动,这些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更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岁时,吕作松的家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父母疾病缠身,又遭遇大水灾,生活陷入了绝境。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为了给吕作松寻得一条生路,父母忍痛将他送到本乡地主家做小长工。然而,长工的日子异常艰难,每天起早贪黑,食不果腹,还经常遭受打骂。后来,吕作松又被过继给本村富农做儿子,但实际上依然过着长工的生活。
在长期的苦难生活中,吕作松逐渐意识到不能一辈子受苦,必须寻找一条出路。16岁那年,地方童子团活动频繁,红色政权在井冈山建立的消息也传到了军山村。当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军山村燃起时,吕作松毅然决定投身革命。1929年3月的一个晚上,他与同村村民刘才进偷偷跑出来参加了地方游击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革命的浪潮中,吕作松历经风雨,逐渐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他先后参加了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为保卫红色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解放战争中,他更是勇往直前,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斗,以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1955年,吕作松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如今,那座矗立在吕作松故居遗址上的新房,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与荣光。他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成为了军山村宝贵的红色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家园共建 美好同筑
在吕作松英勇事迹的激励下,军山村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仿佛被赋予了新生的活力与希望。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丽新家园。
为了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军山村村民自发成立了多个自治组织,如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将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家园的建设出谋划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清单得以制定并实施,包括排水沟渠、塘堰、公共厕所等。同时,口袋公园、健身步道等便民设施也被纳入规划。
村民不仅将“主人翁”意识深植于心,更将其付诸实践。去年,军山村村民自发编制竹篱笆1300余米,村民主动让地让利、参与设计、建设道路约2.1公里,为保障日常饮水及灌溉用水,整改“小水井”4处,自主拆除破旧房屋、旱厕30余处,改善村容村貌。
“村民们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共管制度,号召村民爱国、爱村、爱家、爱岗,遵纪、诚实、勤俭、热心,对湾组环境卫生、公共空间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内容规范管理,引导村民自觉遵守规则并互相监督提醒。”杨丽霞介绍。

如今,军山村旧貌换新颜。以吕广湾为例,通组公路路基已拓宽3米,长达900米,宽敞平坦,连接着每一个村民的心;老旧危房被拆除,旱厕、猪圈被平整,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排污排涝设施得到了全面改造,确保了家园的安全与卫生;湾组内部路网平整顺畅,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引水工程管道提档升级,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安全;广场改造成口袋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通信网线电网也得到了全面改造……
近年来,军山村党支部更是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军山村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3月更是被评为全市“红旗型”党支部。
产业蓬勃 乡村焕彩
当日,秋阳高照,和风送爽,海口湖畔,白鹭和斑嘴鸭上下翻飞,与周围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植被等柔和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好一幅生态画卷。在这片宁静之中,海口湖畔南侧的4个智能温室大棚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以前这里全部是荒地,如何把荒地变成产生收益的良田,军山村组织本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外出观摩学习,并积极招商引资,带动本地人发家致富。”杨丽霞说。
2022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军山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忠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湖北忠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流转海口湖边500亩荒地建设智能温室大棚,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高端叶类蔬菜,努力将该产业园打造成农业采摘发展新模式,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利税3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
记者看到,大棚内,水果蔬菜长势喜人。大棚上方,一块现代化的显示屏格外醒目,上面的数字清晰地实时显示着内部的情况,“温度30.2℃,湿度64.1%”。
这个温暖而湿润的小环境,和室外20℃且相对干燥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大棚内部设置有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做到施肥浇水同步进行,另外大棚内有保暖和散热系统,保证棚内处于常年恒温的效果,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是我们精心培育的水果黄瓜,从栽苗到收获仅需短短90天。未来三天,我们预计能采摘一万斤左右的水果黄瓜。”公司负责人严献忠介绍道。他进一步透露,尽管单株黄瓜的生产成本高达5元,但纯收益却能达到10元,平均每亩大棚的年收益可达6万元,一个大棚的年收益更是高达40到50万元。另一个种植水果番茄的大棚同样收益可观,这些水果番茄色泽鲜艳,口感鲜美。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水果番茄和水果黄瓜根本不愁销路,采摘完成后便直接发往武汉、南昌等地。
村民程巧是军山村的脱贫户,自蔬菜大棚建成后便在这里做工,每月收入可达2000元。她还把家里的三亩责任地流转给了基地,一年可获得2万元的流转收入。
军山村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不仅着眼于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更积极探索特色养殖的新模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军山脚下,占地约10亩的鑫合伍鹿业养殖基地坐落于此。在几个饲养大棚里,明道忠正在给基地里的梅花鹿喂食。这座养殖基地的主人,是军山村村民明道忠和他的儿子明平杰。
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明平杰在家庭聚会中品尝到了鹿茸酒的醇厚滋味,从此与梅花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敏锐地察觉到梅花鹿养殖的市场潜力,决定放弃在外从事的灯具行业,回到家乡投身梅花鹿养殖事业。
起初,明平杰只是在家中试着养了几头梅花鹿,积累经验。2020年,在军山村村委会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毅然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投入50多万元购买了30多只种鹿,建起了鹿舍,开始了正式的梅花鹿养殖之路。如今,养殖基地中共有40多头健康的梅花鹿,分别圈养在公鹿区、母鹿区、孕鹿区、小鹿区等。每年,通过销售鹿茸切片、鹿血酒、鹿茸酒等产品,养殖基地的年产值可达50余万元,为军山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军山村还引进黄石新港生态农业公司等公司,以军山矿业、螃蟹养殖基地、恒温大棚蔬菜基地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2个家庭农场为产业支撑,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逾24万元。
昔日的红土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军山村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下,通过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见证者说:
黄颡口镇党建办公室干部王文浩:在军山村,村民们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积极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了文明淳朴的乡风,为村庄营造出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让整个军山村都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军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杨丽霞:军山村依山傍水,路、电、水、网皆通,是个农业生态村。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社会治安稳定,村民们安居乐业,充满活力与希望。(记者 彭金/文 李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