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家在长江边

【家在长江边】涅槃凤凰展翅飞 和美乡村展画卷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4-10-22 19:29

巍峨绵延的山峦形似振翅欲飞的凤凰,葱茏劲秀的古樟树群仿佛一座森林王国。走在干净平整的柏油路上,满眼都是绿意盎然,波光粼粼的小池塘和色彩明艳的外墙绘相得益彰。


凤凰村俯瞰图


黄颡口镇凤凰村因背靠形似凤凰的高山而得名,下辖3个自然湾,7个村民小组,共有671户2300余人,总面积6678.3亩,其中林地面积2000余亩。


近年来,凤凰村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千年古樟园,变杂草园为幸福园,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村”“红旗型党支部”等称号。


凤凰山庄飞来金凤凰


凤凰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在“凤凰山庄简介”的石碑上,记者看到关于该村历史的记载。


明永乐元年(1403年),潘洪生于兴国州丰义里(今属阳新县富池镇)太王墩老庄,潘洪成家立业后见这里两山夹三十里长源,居住人口稠密,土地贫瘠,很难维持生计,于是怀着择地创业的抱负,翻越小雅山,巡游辛亭里。


他见一处地方前有浩瀚长江奔流不息,后有逶迤群山绿色屏障。群山的主峰突兀耸立,恰似凤冠,高山两旁支脉屏展,犹如凤翅,观此山行脉相,感叹道“真乃风水宝地也”。


明天顺二年(1458),时年55岁的潘洪,和兄长潘灏一起携儿孙由本州丰义里荆山源,迁居辛亭里吴家保董家园,即现今凤凰山庄。这里背靠青山,面对长江,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非常适合繁衍生息。


古朴的六角亭


此后潘洪、潘灏二人一起率儿孙来宝地开宏基创伟业,并命名为凤凰山庄。他们在绿水青山间广置田园,壮大基地,为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潘洪育有七子二十一世孙,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壮大潘氏基业。传至第六代,诞生了辛亭里唯一的一位进士潘师道。


《黄颡口镇姓氏志》记载:凤凰山庄洪祖六世孙潘师道(1566—1636),明湖广兴国州辛亭里凤凰山庄人,万历三十五年(1597)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周彦儒榜)三甲二百一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历经大理寺评事,吏部福建清司员外郎、邵武知府、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司巡抚、浙江参政。


潘师道的祖父潘赤性情敦厚、诚实守信,明神宗诰封其“中大夫”,崇祯帝也赐神道碑“明诰赠中大夫浙江参政潘赤暨配淑人费氏功迹碑”一尊。该碑立于崇祯己巳(1629)年季冬月,神道碑精选太湖石制作,做工精美,堪称精品。


该碑不幸毁于1968年秋,但断碑尚存,依稀可见昔日之尊荣。为弘扬祖德,激励后人,凤凰山庄于2008年依原碑仿制,异址新立于凤凰山庄东门。


道路提升铺就民生“幸福路”


崭新平整的沥青路,像一条黑缎带铺展开,将一幢幢民居楼连接起来。在驱车前往凤凰村的路上,记者途经黄太路上严村路段,看到路面已然铺上了沥青,两旁是疏密有致的房屋和树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黄太路连接黄颡口镇与黄阳一级公路,全长7.76km,是沿线数十个村到镇区的必经之路。过去,这条路路面破损、车道较窄、路边杂树杂草丛生,遮挡行车路线,暗藏交通隐患。


黄太线


2023年年初,黄颡口镇政府启动黄太线一期改造工程项目,对黄太线镇区加油站至凤凰村门楼段、里程2.74公里进行改扩建升级建设。今年年初,黄太线二期改造工程项目启动,对凤凰村门楼段至太子镇交界段、里程5.02公里进行改扩建升级建设,将路面宽度拓宽至6.5米并进行路面刷黑处理。


9月27日,在黄颡口镇上严村与凤凰村交界处,随着最后一车沥青混凝土倒入摊铺机,黄太路刷黑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


上严村村民从功伟说:“以前这条路很窄,两车会车时,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剐蹭。现在道路扩宽了,大家出行方便多了,以前到镇上要半个小时,现在骑个电动车,10多分钟就到了。”


黄颡口镇党委副书记余杨志介绍,针对黄太路两边杂草杂树丛生的情况,该镇组织镇干部开展集中清理行动,沿线村民也自觉参与进来,常态化清理院子周围的杂草和垃圾,共同维护沿线的整治成果。


“周边村民都主动让出家门口的地块,把杂草杂树铲除。虽然家门口的面积小了,但是路变宽了,也变美观了。”从功伟说。


如今,黄太路黄颡口村—凤凰村段路面平整拓宽刷黑了,路边的杂树杂草也换成了整齐的桂花树和红叶石楠,曾经破败的道路成为了群众心中的“最美路”。


“和美”凤凰展翅高飞


沿黄太线一路驱车,记者来到美丽的凤凰村。远处的高山形似振翅欲飞的凤凰,山下的村庄被绿意包裹,凤凰村古樟园内有大小古樟树20余棵,其中树龄在600年左右的有11棵,树干粗壮,树冠宽大茂密。古樟园前池塘碧波荡漾,两座古朴风雅的六角亭内,村民们坐在一起闲聊。在这里,时光都仿佛慢了下来。


凤凰村樟树林立


黄颡口村村民程贤富告诉记者,凤凰村千年古樟园又称董家园,是该地区历史悠久的地标,有很多村民儿时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村里放露天电影,在两棵古樟树之间拉起帷幕,还有时候在树下搭台唱戏,非常热闹。”


古樟园入口


“以前这里都是黄泥巴路,大家住的是土砖房,只有两三家家庭条件好的,住的是青砖房,”凤凰村村民潘世林今年75岁,1971年起在凤凰小学当老师直到退休。他说,之前山下有很多果树,村里人靠卖水果为生,后来大家进城务工,果树无人看管,渐渐荒废了。


近年来,凤凰村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为契机,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打造千年古樟园。经过多次湾组夜话,凤凰村在古樟园种植了樱花树、红叶李等花卉苗木,不断完善古樟园配套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曾经的杂草园变身“幸福园”。


村民在樟树下散步


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潘细加介绍,2012年,园内新修了主要道路和人行景观路,新建了石桌椅、小型园景,增设景石等配套设施。今年9月,千年古樟园保护项目顺利完工。“我们探索出‘四步、三动、二管、一评’的工作方法,发动群众参与进来,一起保护环境,每周五是我们固定的人居环境整治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昔日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金凤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凤凰村村民不断奋斗,让象征着“和美”的凤凰飞得更远、更高。


见证者说


上严村村民从功伟:以前我住在从家畈村,那里是一片庄稼地,2010年,几个兄弟分家后,我搬到上严村来。以前家门口这条路只有两米宽,出行不方便,环境也差,大家都盼望着修路。黄太线工程启动以后,大家都主动让出家门口的土地,自觉清理家门口的杂草和垃圾。现在路修好了,出行方便,乡村越来越好了!


凤凰村党支部副书记潘凤:小时候,我经常和同学一起在古樟树下玩,我们手拉手,五六个人一起都没法将大树环抱住。凤凰村将古树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集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乡村古树公园,不仅美化了古树周围环境,使古树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还有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记者 万泰然/文 李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