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黄石市“十四五”规划 > 规划解读

【文字解读】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崭新征程 ——黄石市情简介及“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

来源:规划办    时间:2022-08-16 09:17


近年来,黄石抢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努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一方投资兴业热土。特别是刚刚召开不久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黄石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要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使黄石具有无比光明的前景、无比熣灿的未来。大家都是天之骄子、时代精英,投身黄石发展建设,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下面我简要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黄石基本市情;二是黄石“十四五”规划情况;三是黄石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黄石基本市情

黄石有很多美誉,如“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劲酒之都”等。这些都非常生动形象,但还不足以全面展示黄石的独特魅力,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一)黄石是一座空间有限而又潜力无限的城市

空间有限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现辖一市一县(大冶市、阳新县)、四个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一个国家级经开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大冶湖高新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是湖北省13个地级行政区中面积第二小的地级市(仅比鄂州大),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

潜力无限

一是贡献突出。贡献了全省3.7%的地区生产总值(1865.68亿元),3.8%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5.69亿元),聚集了全省4.2%的常住人口(244.43万,居全省17个市州的第11位)。黄石是“十三五”以来,全省仅有的5个常住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3%、居全省第三。

二是战略地位突出。黄石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黄石在国家、省区域发展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家确定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湖北对外开放桥头堡。

(二)黄石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具创新活力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

一是矿冶文明源远流长。黄石拥有3000多年的矿冶文明史、100多年的近代工业史、70多年的建市史,留下了“四大工业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旧址、大冶铁矿遗址、华新水泥旧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3000多年前,黄石先民就在这里大兴炉冶,引领先进生产力数千年,大家熟知的曾侯乙编钟,用料来自黄石。孙权在此铸过兵器,杨广在此铸造过钱币,岳飞在此锻造“大冶之剑”,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100多年前,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和黄石地区创办了亚洲最大、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华中地区最早的铁路、水泥厂、电厂、煤矿均诞生在这里。

二是红色历史浓墨重彩。黄石也是一片红色热土,是红三军团革命根据地诞生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30多万黄石儿女血染丰碑,是王平将军的家乡,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活力之城

一是科创高地。黄石同时也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优秀市,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科技创新示范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位列全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第95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7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8.1%,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2家,其中国家级23家。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7.11亿元,占GDP的比重22.9%,占比位居全省市州第二位。

二是改革先锋。黄石近年来先后承担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无废”城市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40多项,并荣获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等一系列“国字号”创新大奖,我市首创的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项目审批“先建后验”改革等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

背景材料1:黄石市承担的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

1.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黄石市、大冶市);

2.全国第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3.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4.国家信息消费试点;

5.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

6.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试点;

7.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

8.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

9.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试点;

10.全国TD-SCDMA电子政务应用试点城市;

11.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

12.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

13.创建“全国绿色矿山示范区”试点;

14.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

15.国家级低碳工业园区发展改革试点;

16.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

17.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试点;

18.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19.创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实验区;

20.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

21.全国“救急难”试点城市;

22.创建“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试点;

23.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

24.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

(三)黄石是一座厚重而又清新的城市

先进制造基地

黄石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工业强市,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已建成涵盖36个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形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装备制造、建材、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电子信息、能源、纺织服装等九大主导产业。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452.85万元。

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3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4家,过10亿元36家。其中,中国企业500强3家、湖北百强企业8家、百强制造业企业19家。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冰箱制冷压缩机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第三大PCB(印刷线路板)产业聚集区、全国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连续3年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特钢、压缩机、压延铜箔等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大冶特钢、劲牌公司、宏泰铝材、瑞信科技等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形成“黄石制造”的新优势。

背景材料1:

2021年,全市九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174.6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的88.66%,同比增长28.5%

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0个):黄石市服装产业集群服装、黄石市模具产业集群、黄石市(阳新)化工医药产业集群、黄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黄石市下陆区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集群、黄石(大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黄石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黄石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黄石智能物流输送成套装备产业集群)。

2021年全市九大主导产业产值完成情况表

产业名称

2021年累计(亿元)

同比(%)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有色金属

600.01

25.3

24.46

黑色金属

511.14

34.0

20.84

装备制造

296.85

23.4

12.1

建材

207.00

46.9

8.44

食品饮料

165.63

13.89

6.75

化工医药

131.19

22.79

5.35

电子信息

152.51

54.4

6.22

能源

73.45

8.32

2.99

纺织服装

36.88

15.75

1.5

其他

278.19

80.02

11.34

合计

2452.85

32.8

100

背景材料2:重点企业

中国企业500强(3家):大冶有色、华新水泥、大冶特钢

主板上市公司(7家):华新水泥、大冶特钢、美尔雅、东贝集团、三丰智能、大冶有色、振华化学

湖北百强企业(8家):大冶有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东贝集团、大冶华鑫实业、劲牌公司、十五冶和晟祥铜业

湖北制造业百强企业(19家):大冶有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东贝集团、大冶华鑫实业、劲牌公司、晟祥铜业、中铜华中铜业、新兴管业、新冶特钢、山力兴冶薄板、宝钢黄石涂镀板、大江环保、振华化学、远大生科、奥莱斯轮胎、三丰智能、尖峰水泥、楠田工模具

2021年部分重点企业产值(单位:亿元):

大冶有色:480;

大冶特钢:336

劲牌公司:115

晟祥铜业:106.97

大冶华鑫实业:62.9

中铜华中铜业:50.5

华新水泥:50

山力兴冶薄板:48

新兴管业:42.9

大冶新冶特钢:32.8

东贝集团:29.9

大江环保:14.9

振华化学:14.8

三丰智能:5.04

美尔雅:3.6

背景材料3:名牌产品

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三大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之一、全国三大绿色水泥建材基地之一、全国三大新型铝材生产基地之一、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中国名牌产品5个(劲牌保健酒、登峰牌高效节能换热器、东贝牌制冷压缩器、大江牌阴极铜、HSDY牌数控机床,全省49个),湖北名牌产品110个。

生态宜居美地

襟江怀湖,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称,拥有磁湖、大冶湖、仙岛湖、东方山、西塞山等风景名胜(附各景点美景图片),国家4A景区6个,是百湖之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黄石加快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显著进展,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空气优良率85.2%、全省排名第三。

(四)黄石是一座内敛而又开放的城市

综合交通要地。

黄石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大动脉交汇处,承东启西,临江、临港、临空、临光谷,成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鄂东交通门户和长江中游多式联运中心。拥有70多公里长江优质岸线和4座长江公路大桥,30分钟可达武汉,15分钟可达鄂州花湖机场。

有沪渝、福银、大广、杭瑞、黄咸、武南6条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41公里,形成“二横二纵一联二环四桥”高速公路网,实现乡镇“半小时”上高速。

高铁、城际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87公里,形成“一高一快多联”铁路网,黄石北火车站列车时刻表共有58趟列车(其中:高铁16趟,动车38趟,普通车4趟),实现与武汉1小时交通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2小时通达目标。

黄石新港是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际枢纽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63个,泊位年通过能力达到6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25万TEU,居全省前四,成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中游现代物流基地。

对外开放高地。

黄石位于内部中部,毗邻鄂东皖西赣北,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几何中心,也是武汉都市圈对接长三角的战略衔接点,有利于汇聚资源要素,开展交流合作。黄石还是国家首批沿江开放城市,有着“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城市精神。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28亿元,长期位居全省第2,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开放平台。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阳新经开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黄石临空经济区等3个省级开发区(园区),以及黄石港工业园、临港商务区、下陆跨境电商产业园、长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产业园区。

开放设施。黄石是国家一类水运口岸,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 5000吨级货轮可常年往返,已开通直达日韩的近洋国际直航航线,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大通关服务设施完善配套。岸扩大开放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率先在全省实现多式联运铁水通关一体化,率先在省内地级市中建成跨境电商通关平台、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黄石综保区正加紧建设。

二、黄石“十四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化治理的中国特色。《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于2021年1月14日经黄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规划纲要》共有16章、15个专栏、7张图,约7万字《纲要》严格遵循市委《建议》确定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并与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紧密衔接,主要阐明全市“十四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第一个五年的路线图,是黄石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实施《纲要》应与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下面,我就“十四五”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与大家作个简要解读。《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载链接http://www.huangshi.gov.cn/xxxgk/fdzdgknr/ghjh/202104/t20210428_788140.html)

(一)关于“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们站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国内、湖北和黄石四个维度综合起来看,最突出的有“三大机遇”、“三大挑战”。

三大机遇

机遇一: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叠加

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加紧编制。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改革事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实落地,有利于黄石更大范围聚集要素资源,加快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

背景材料:国家战略中的“黄石元素”

一带一路:拓展“走出去”新空间努力把黄石打造成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湖北桥头堡、外贸强市

中部崛起:衔接鄂东、皖西、赣北的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发展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和城市连绵带,积极对接昌九城镇群。

长江经济带:深化与沿江城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在更大区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节点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积极谋划与黄冈、咸宁、九江、安庆等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合作发展,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

武汉都市圈:联合武汉黄黄打造武汉市圈核心城市、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区。

机遇二:国家政策红利逐步发力见效

近年来,黄石先后获得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示范区、国家综保区、国家跨境电商试验区等一批“金字招牌”,正在积极争取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一系列政策红利将逐步落地见效,给黄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跨周期调节,也将给近两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

机遇三:黄石转型发展优势逐步凸显

产业基础优势:经过多年发展,传统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新兴产业竞相崛起。

交通枢纽优势:湖北空港双枢纽即将形成,黄石新港加快建设,有利于黄石“双港驱动”,形成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拓展优势:能量辐射外溢,有利于黄石加快科技和产业创新,构建新的比较优势。

临江、临空、临港、临光谷的“四临”优势:湖北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有利于黄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完善需求体系,畅通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促进产业发展、交通物流和扩大消费;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黄石产业优势蓄积释放,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地位;打造以武鄂黄黄同城化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有利于黄石深度开展区域协同合作,更大程度集聚要素资源。

三大挑战:

挑战一: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

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预期转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的三重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体现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和保就业的压力大。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疫情不仅直接影响服务业,也冲击了制造业,导致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消费、出口遭受严重冲击。

中美战略博弈:2018年以来,美国拉帮结派在全球范围内围堵、打压中国,企图遏制、分裂中国特朗普政府对华发动贸易战。拜登上台后,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愈加凸显,美国对中国科技全面封锁,对中企全面打压,甚或延伸至金融战、网络战。

俄乌冲突:2月24日开始的俄乌冲突深刻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度扰动,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影响仍在传导、发酵。直接影响: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危机,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雪上加霜。

挑战二:新发展阶段带来的发展压力

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国家“双碳”战略全面启动,能耗“双控”给黄石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带来较大压力。

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一是开启新的一百年的历史阶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国家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双碳战略即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而“碳中和”即到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双碳战略”目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0月26日,国务院进一步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前,黄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2位,但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12位,统筹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的压力还较大。

挑战三:区域竞争加剧

湖北实施“一主引领、两翼支撑、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竞争加剧。受武汉“虹吸效应”、区域竞争加剧等影响,黄石在产业、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竞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不够、不快成为黄石新一轮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黄石将全面迈入机遇叠加期、转型发力期、区域融合期、功能拓展期、品质提升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将迎来一个又好又快的大发展时期。

(二)关于“十四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突出体现做好2035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明确提出了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重大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1.战略定位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2035年我市发展定位,认真落实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依托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主动对接长三角为支撑,全面提升黄石创新能级、产业能级、生态能级、开放能级、都市能级、服务能级,加快建设“两心五区”,打造全省重要增长极。

“两心”

区域中心,即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国务院批复黄石城市总体规划赋予黄石的定位,是对黄石的综合定位。这既是对黄石作为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肯定,也是把黄石放置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更高层次平台上的布局和考量。

圈域中心,即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以武鄂黄黄为核心,打造世界级都市圈,这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给予黄石新时代发展的更重战略地位、更大历史使命。目前,省里正在抓紧研究出台推进武汉都市圈建设的政策和规划。

“五区”

(1)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聚焦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湖北对外开放新高地、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奋进全省第一方阵,打造全省重要增长极。

背景资料:

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以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副中心、武汉国家“两个中心”分中心为目标,着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协同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区。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基地、全国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五个基地一个先行区”。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为节点,加快区域交通互联互通,联合武鄂黄打造长江中游大宗商品绿色高效转运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湖北对外开放桥头堡:推动黄石新港由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变,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综合保税区,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建成鄂东商贸服务中心、创业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打造成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2)绿色转型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治理样板带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3)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大力发展网状经济、块状经济,做优做强特色园区、特色小镇,推动大冶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阳新县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4)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法治黄石、平安黄石、信用黄石,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实现更高效能的社会治理

(5)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全域一体,持续推进城乡深度融合,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可实现

2.总体目标

2035年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全面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湖北对外开放桥头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高质量发展水平大幅跃升,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2)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枢纽功能全面凸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3)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法治黄石、平安黄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4)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市、健康黄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黄石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目标:

锚定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新黄石的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七个新跃升”:

1)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市GDP总量确保2500亿元、力争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美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之城。

2)创新发展活力实现新跃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3)区域空间布局实现新跃升,环大冶湖区域发展向纵深推进,沿江高质量发展带和临空创新发展带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实现翻番。

4)城市功能优势实现新跃升,对外开放水平和能级显著提升,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现代港口城市。

5)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跃升,长江大保护成效全面凸显,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山水宜居之城。

6)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跃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7)市域治理效能实现新跃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建成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黄石样板”。

3.具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分别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设置了20个主要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与国家、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充分对接。与历次《纲要》相比,“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设置有很多继承和发展。在创新方面,有三个“首次”

一是在我市规划纲要编制历史上首次设置区间目标,如“地区生产总值”采取“确保2500亿元、力争3000亿元”“年均增长8.1%以上”,主要考虑是:形势上,考虑到国内高质量发展和我省“以稳为前提基础,以进为方向目标”的部署,以及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我市规划目标8%左右较为实际。

二是民生指标数据首次超过经济指标。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占比超过1/3,比重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这些指标覆盖了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民生领域,还有一个人均预期寿命的综合性指标,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是首次设置安全保障类指标。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6亿斤、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标准煤,充分体现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

黄石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

单位

2020年

基数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总量

年均

[累计]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1641.36

2500-3000

8.1以上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7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96

66.5

-

预期性

创新能力

4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8

预期性

5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28

6

-

预期性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增加值占GDP比重

%

-

10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7

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增长

%

-

-

8左右

预期性

8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4.5以内

-

预期性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

受教育年限

11.2

11.4

-

约束性

10

每千人拥有执业

(助理)医生数

2.7

3.6

-

预期性

1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1.5

95

-

约束性

12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

婴幼儿托位数

0.38

4.5

-

预期性

13

人均预期寿命

79.02

79.3

[0.28]

预期性

生态环境

14

单位生产总值

能耗降低

%

-

-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

排放降低

%

-

-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6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

Ш类水体比例

%

100

100

-

约束性

17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率

%

89.9

完成省定

目标

-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

36.68

37.18

[0.5]

约束性

安全保障

19

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亿斤

10.26

11.6

-

约束性

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标煤)

万吨

5

20

-

预期性

注:①GDP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按2020年可比价计算;②[ ]为5年内累计数。

(三)关于“十四五”空间发展布局

《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这是由黄石城市空间形态决定的,过去黄石发展长期受制于山水阻隔、空间狭窄,由沿江发展向环磁湖发展,进而跨越黄荆山,全面推进环大冶湖开发,“十四五”将力求进一步从根本上打破黄石空间制约的瓶颈。

“一心引领”

以环大冶湖发展为核心,推进开发区·铁山区、大冶城区、新港园区一体化发展,打造黄石未来城市中心。前不久,市委出台了聚力推进大冶湖核心区建设的意见。

“两带驱动”

强化“两带驱动”,推动块状组团、扇面发展,形成两翼齐飞、雁阵发展格局。

沿江高质量发展带,推进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与阳新韦源口、黄颡口一体化发展,逐步向白沙、浮屠、阳新城区、陶港、富池拓展,规划建设滨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以临港经济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沿江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滨江绿色城镇连绵带。

临空创新发展带,推进黄石临空经济区、开发区·铁山区、下陆区、大冶湖高新区、黄石港区一体化发展,向北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打造临空产业聚集区,向西对接光谷融入科创大走廊,承接科研创新产业转移,形成对接武汉的快速通道、创新发展高地和连接长江、武汉光谷的发展带。

“多点支撑”

突出“四区N园”和重点乡镇组团,加快新一轮园区布局和建设,做强块状经济。“四区”即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湖高新区、黄石新港园区、黄石临空经济区。“N园”即阳新开发区、黄石港临空商务产业园、西塞山临港产业园、下陆跨境电商产业园、下陆长乐山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重点乡镇组团”即以10大中心镇和重点镇为节点,立足各乡镇交通区位、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打造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全域一体”

深入推进“五个一体化”,推动规划、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各县(市、区)互动、融通发展。加快编制完成并实施全域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错位互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四)关于“十四五“重大生产力布局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排头兵”和国家产业名城。

1.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

实施规模再造、产值翻番,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实施能力再造,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和数字化赋能,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实施链条再造,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实施质量再造,加快推进“三链融合”,将创新链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实施生态再造,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强化要素保障,为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打造1个过2000亿级(新材料),1个过1000亿级(电子信息),2个过500亿级(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以及3个过100亿(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纺织服装)的产业集群。

“三个四”优化工程: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三个四”优化工程。推动原材料、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工业互联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航天航空、集成电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人工智能四大前沿产业,推动工业跨越式转型发展。

2.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为全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供给。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

重点打造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六大主导产业,到2025年,打造黄石港、磁湖南岸、团城山、大冶湖等核心商圈,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支撑黄石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旅游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8%,打造现代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软件产品在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应用。

(五)关于“十四五“城市发展

以全域一体、产城融合为导向,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突出大黄石都市区的核心引领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作用,构建大黄石都市区框架下的“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郊区新城)”新型城镇体系打造山水特色鲜明、功能配套齐全的山水宜居之城

1.建设大黄石都市区

有序拓展黄石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构建以黄石城区、大冶城区、黄石新港、大冶湖新区四个组团为核心,阳新城区、黄石临空经济区两个组团为拱卫的大黄石都市区,形成一体化融合发展、“环两湖”“跨两山”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全域一体、功能分区、组团发展,打造大黄石都市区,力争到2025年,大黄石都市区核心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要优化城市功能分区,突出错位发展,实现各组团城市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交通便捷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

2.推进县城城镇化

抢抓阳新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和大冶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机遇,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加快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打造全国县城城镇化的样板。

3.建设现代化郊区新城。

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将西塞山区的河口镇,大冶市的大箕铺镇、还地桥镇,阳新县的富池镇、浮屠镇等都市区周边乡镇培育成未来城市宜居宜业的人口集聚地、“卫星城”。

(六)关于“十四五“重点任务

《纲要》共明确了14项任务:

1.再构区域空间布局,加快全域一体化发展。

2.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深入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推进“三链融合”,推动由产业产品创新向系统构建创新体系转变。一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科创中心。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创新平台聚才、市场引才、柔性引才工作机制。四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要素完备、支撑有力和开放包容的创业创新发展环境。

3.再造黄石工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之城。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

5.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黄石。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水平,争取我市数字经济建设步入全省前列。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我市数字经济建设步入全省前列。二是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打造湖北数字经济高地。三是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四是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打造黄石数字政府品牌。

6.再创生态生活品质,加快打造山水宜居之城。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打造山水特色鲜明、功能配套齐全的山水宜居之城。一是优化城镇体系,构建大黄石都市区框架下的“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郊区新城)”新型城镇体系。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路网、公共交通、能源保障、给排水和防涝排渍四大体系。三是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四是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治理水平。

7.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三纵一横”乡村区域发展布局为引领,推动黄石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和高效生态型农业转型。二是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五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8.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一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制度,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三是推进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把黄石打造成为长江中游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9.再塑综合功能优势,加快打造现代港口城市。充分发挥大临空、大临港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推动现代港口城市建设由现阶段的强化临港临空功能向强化综合枢纽功能转变,加快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大宗工业产品集散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一是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接入国家高速网、高铁网、航运网、航空网,全方位打通黄石与武汉城市圈、长三角以及全国重点区域的交通通道。二是推动“四港”联动发展,全面推进黄石新港建设,全面对接湖北国际核心物流枢纽,加快打造多式联运带,打造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三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10.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保护发展向文旅融合发展转变,以工业史诗为主题加快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二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建设“15分钟文化圈”,努力打造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力争打造2个以上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三是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

1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是提高就业和人民收入水平,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建成区域性就业创业中心。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国家、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打造鄂东区域教育中心,建成教育强市。三是全面推进健康黄石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体育强市,打造“乒乓名城”。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五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12.坚持以长江大保护为引领,加快建设美丽黄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向提升生态生活品质转变,加快建设美丽黄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是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优化一带一心三廊道”生态保护格局,深入开展沿江环境综合治理,打造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治理样板带。二是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三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四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减排,实施节水行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1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市域治理体系,打造符合实际、务实管用、群众满意的市域治理“黄石样板”,创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合格市。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市域治理最大共识。二是提升依法治市能力,提升依法治市效能。三是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四是构建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健全以党建引领为主体、以居民自治和公共管理服务为两翼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

14.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黄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黄石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风险,打造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市,争创全国地级市“长安杯”。一是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二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推进黄石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空中救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黄石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三、黄石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顽强拼搏、砥砺前行,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特大洪水、新冠肺炎疫情等大考,如期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十四五”开局实现了“全年精彩”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一)致力产业转型,经济发展量质齐飞。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不动摇,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超9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等工作多次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获批国家先进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农业持续提质增效。黄石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大冶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持续进位,阳新县进入中部县域经济百强。

(二)坚持改革创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全市主导产业研究院实现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国家级科技奖4项、省级科技奖65项,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进入全国百强,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三区一港”纳入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布局,黄石大冶湖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黄石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验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黄石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进入全国50强。

(三)聚焦临港临空,开放功能显著增强。

发挥临江、临港、临空、临光谷优势,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黄石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黄石新港建成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启动建设黄石临空经济区,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实现铁水通关一体化。口岸扩大开放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获批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28亿元,连续13年名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四)优化区域布局,发展格局全面拉开。

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率先设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棋盘洲、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乘势而进。全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开发区·铁山区一体化、新港园区强区扩权等改革稳步实施,黄阳快速路、园博大道全线贯通,大冶湖核心区基本建成,全市城镇化率达66.3%。

(五)推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非法码头全部整治到位,沿江环湖等重点区域矿山全部关停、加快修复,复垦工矿废弃地7万亩,造林绿化60多万亩,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超额完成省定治污减排任务,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落实河湖长制,长江黄石段及主要河湖水质持续改善,城市黑臭水体、乡镇污水治理成效明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获批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六)秉持人民至上,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在7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贫攻坚取全面胜利,阳新县脱贫摘帽,全市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17万户、13.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1.5%,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8.15万套,启动老旧小区改造214个。教育供给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稳步实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一个中心、五个示范区”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稳住经济大盘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奔跑、全面冲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短期波动,顺利实现“双过半”。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稳”的基础不断巩固。7项主要经济指标除消费外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5、5、2位,外贸出口总额居全省第4位。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9万户、同比增长5.1倍,增速居全省首位。二是“转”的成效不断展现。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4.3%,居全省第2位。闻泰科技、定颖电子等总投资442亿元的“双十”产业项目全面开工,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0.9%,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64.9%。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达到117家。三是“进”的动能不断聚集。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91个、总投资19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倍、3.1倍。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的12个、10亿元以上的38个,实现了招商引资项目“总量、体量、质量”三个翻番。集中开工重点项目230个、总投资940亿元,其中诺德锂电铜箔产业园、闻泰科技产业园等投资过百亿元。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座的各位是黄石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必将成长为黄石发展建设的关键少数。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奋勇者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激扬青春,踔厉奋发,在奋斗中发挥聪明才智、展示才华、收获幸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