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URL:file:///home/User/Desktop/网站微信编辑/黄石市情及“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2021.3.12详版(送审稿).docx
根据安排,现将黄石市情和《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情况与同志们作个简要介绍:
一、关于黄石市情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拥有3000多年的冶炼史、100多年的开放史、近70年的建市史,是国务院确定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我省“一主引领”中的大武汉协同发展区。现辖一市、一县、四个城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总面积约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万。概括起来,黄石具有五个显著特点:
黄石,是创新活力之城。黄石是一座携带创新基因的城市,曾引领人类先进冶炼技术数千年。改革开放以来,黄石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先后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40多项,并荣获“全国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等一系列“国字号”创新大奖。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首创的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项目审批“先建后验”改革等经验,被国家复制推广。当前,我市正全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
黄石,是先进制造之城。黄石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100多年前,民族工业先驱张之洞在黄石创办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华中地区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都诞生于黄石。目前,黄石拥有百年老字号企业5家、全国500强企业3家、世界500强来黄投资企业8家,有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现代服装和生产性服务业等9个主导产业集群、4000多种工业产品。当前,我市正以振兴“黄石制造”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黄石,是现代港口城市。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拥有国家一类口岸和湖北省地级市首家保税物流中心。当前,我市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武九铁路、沪渝、大广、杭瑞高速公路,以大通道、大港口、大枢纽、大物流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鄂东交通门户和长江中游多式联运中心。
黄石,是山水宜居之城。黄石襟江环湖、依山傍水,是百湖之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山水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湖泊纵横、山峰林立,构成一幅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画卷。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长江黄石段Ⅲ类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长期保持在300天左右。
黄石,是历史文化名城。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石大兴炉冶,3000多年的炉火生生不息,时至今日,仍然留下了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四大”工业遗址群(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遗址、华新水泥旧址、汉冶萍煤铁厂旧址),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即将全面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前四年,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复杂严峻的环境下,我市产业转型爬坡过坎、厚积薄发,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逆势而上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2019年增速领跑全省,前四年年均增速除个别指标外,均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完成1767.19亿元,增长8.2%,增速居全省第1位;前四年年均增长7.7%,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019年增长12.6%,增速居全省第1位;前四年年均增长12%,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9年增长9.8%,居全省第2位;前四年年均增长8.8%,高于规划目标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5.8%上升到2020年的44.3%,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8.5个百分点。前四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6%,处于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但疫后重振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呈现出均衡协调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概括起来就是取得“9大成就”。
一是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大冶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九年九进位,阳新县进入中部县域经济百强。17家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百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二是城市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作为真抓实干典型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成长壮大,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2%,居全省第二,连续10年蝉联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大冶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
三是全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拉开。黄石城区、大冶湖新区、大冶市、阳新县同城化发展加速推进,基本实现规划、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四区N园〔1〕”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大冶湖生态新区2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5%,居全省第三,大冶市、阳新县分别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示范县城。
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区·铁山区一体化、新港强区扩权、黄石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区镇一体化等改革稳步实施,突破了制约黄石发展的最大瓶颈。稳妥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承诺预办、先建后验”试点被国务院通报表扬,黄石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和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要素保障、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五是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港联动”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黄石新港2015年开港,建成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口岸扩大开放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综保区和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率先在全省实现多式联运铁水通关一体化。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连续11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六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棋盘洲、武穴长江大桥即将建成,武阳高速、有轨电车、沿江大道全线开工,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430公里,大冶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黄阳快速路、园博大道全线开通,完成湖滨大道、大泉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城区黑臭水体清零,乡镇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城市品质提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4个,改造棚户区房屋7.7万套,建成各类公园38个,改造城市绿地面积310公顷,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城市复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七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2〕和“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四大行动扎实推进。复垦工矿废弃地7万亩,造林绿化60多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治土”经验在全国推广。获批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成功举办湖北省首届园博会。
八是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新增学位3.5万个,高中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立柱建梁”,城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获批全国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94个,3A级以上景区达到18家,成功举办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等重大活动。
九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增速快于GDP。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全市13.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易地扶贫搬迁3674户,阳新县成功脱贫摘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3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近40和62平方米,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市域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明显成效。
三、深刻认识“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进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
(一)“十四五”规划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六五”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八五”到“九五”实现总体小康
“十五”到“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四五”到“十六五”基本实现现代化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编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绘就新征程第一个五年发展蓝图,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2050年也就是本世界中叶,要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目前对现代化标准没有统一的说法,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尊重国际的特点,一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14亿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规模总和,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影响深远,改变世界格局。二是我国现代化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概况的现代化五个特征,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点。
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不仅贯彻落实中央的系列“现代化”目标要求,而且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等诸多领域及现代化发展方式、实施举措等方面进行黄石化。
(二)“十四五”规划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新要求的五年规划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矛盾发展到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十四五”更加关注人民需求,不仅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还包括日益增长的民主、政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明确改善供给的方向,也要通过适当引导,使人民需求更好地适应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核心,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在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十四五”规划是胸怀两个大局、引领更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规划
总书记讲要胸怀两个大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要把握好。“十四五”时期是开启黄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谱写黄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为编制好规划纲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书记董卫民同志、市长吴锦同志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继祥同志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黄荆国同志任副组长的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市发改委具体组织规划编制,自2019年5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半,先后经历了重大问题研究和思路形成、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形成、规划纲要起草及修改完善三个阶段,于2021年1月14日高票通过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即将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黄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十四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黄石转型跨越发展、黄石深化和拓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四、《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共有16章、15个专栏、7张图,约7万字。主要包括三个版块:第一大版块,即第一章总结了“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分析了“十四五”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第二大版块,即第二章至第十五章,明确了黄石“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14项重点任务。第三大版块,即第十六章,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全面分析了我市“十四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综合分析研判,“十四五”时期是黄石三十年转型发展的爆发期,将全面迈入机遇叠加期、转型发力期、区域融合期、功能拓展期、品质提升期,要抢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湖北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打造以武鄂黄黄同城化为重点的武汉城市圈升级版、湖北空港双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拓展延伸“五大机遇”,努力实现大发展。
(二)明确了我市“十四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依托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主动对接长三角为支撑,深化动能、产业、功能、生态、空间五大转型,丰富和拓展创新活力之城、先进制造之城、现代港口城市、山水宜居之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再造黄石工业、再构区域空间布局、再塑综合功能优势、再创生态生活品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黄石力量。
遵循六项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
(三)明确了我市发展总体要求
1.关于发展战略定位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2035年我市发展定位,即依托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主动对接长三角,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三大支撑”,充分发挥黄石在全国、全省和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交通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门户功能“四大功能”。
“一个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国务院批复黄石城市总体规划赋予黄石的定位,是对黄石的综合定位。这既是对黄石作为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肯定,也是把黄石放置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更高层次平台上的布局和考量。
“三大支撑”:一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对国务院批复黄石城市总体规划赋予黄石的“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继承和发展。经过多年转型发展,黄石成为全国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年度考核“三连优”城市,黄石先进制造业具备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实力和优势。这一定位也是新时期对黄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目标。二是“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主要依据是从国家、省交通等相关部门获悉,黄石(港口)、鄂州(航空)和黄冈(铁路)联合纳入国家综合运输物流枢纽定位,国家交通部将在有关规划发布。三是“湖北对外开放桥头堡”,黄石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江开放城市,对外贸易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随着现代港口城市的加快建设,黄石将充分发挥在湖北服务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前沿作用。
2.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我市2035年远景目标,即全面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湖北对外开放桥头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七个新跃升”: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市经济总量确保2500亿元、力争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美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之城。创新发展活力实现新跃升,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区域空间布局实现新跃升,环大冶湖区域发展向纵深推进,沿江高质量发展带和临空创新发展带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实现翻番。城市功能优势实现新跃升,对外开放水平和能级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现代港口城市。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跃升,长江大保护成效全面凸显,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山水宜居之城。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跃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域治理效能实现新跃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建成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黄石样板”。
3.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
《规划纲要(草案)》根据市委提出的“十四五”目标要求,对标国家、省“十四五”指标体系,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和安全保障共五大类、20项主要指标(详见《规划纲要(草案)》专栏2)。支撑GDP的主要匹配性经济指标初步考虑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12%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速达10%。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为贯彻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省发改委强调,全省各市州“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原则上应与国家、省主要指标一一对应。“两会”公布的国家指标体系就是这个版本,待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我们再相应调整。二是与“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数量相比,虽然“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大幅精简,但是原先一些指标均在相应章节中体现,且增加了“安全发展”相关领域的指标,总体来看“十四五”指标数量在增加、领域在扩大,工作任务也更重。
(四)提出了我市“四个再”重大布局
深入推进“五大转型”内涵升华和外延拓展,统筹实施“四再”重大战略部署,即再造黄石工业、再构黄石城市空间布局、再塑黄石综合优势、再建黄石生态文化品质,奋力谱写新时代黄石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1.再造黄石工业。坚持“五个再造”一起抓,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兴市之路,把制造业发展和转型作为黄石产业发展和转型的核心,实现工业跨越式转型发展。实施规模再造、产值翻番,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实施能力再造,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和数字化赋能,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实施链条再造,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实施质量再造,加快推进“三链融合”,将创新链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实施生态再造,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强化要素保障,为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再构黄石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实施“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域一体、功能分区、组团发展,打造大黄石都市区,力争到2025年,大黄石都市区核心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
“一心引领”:以环大冶湖发展为核心,推进开发区·铁山区、大冶城区、新港园区“一湖两岸三地”一体化发展,打造黄石未来城市中心。
“两带驱动”:强化“两带驱动”,推动块状组团、扇面发展,形成两翼齐飞、雁阵发展格局。沿江高质量发展带,推进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与阳新韦源口、黄颡口一体化发展,逐步向白沙、浮屠、阳新城区、陶港、富池拓展,规划建设滨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以临港经济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沿江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滨江绿色城镇连绵带。临空创新发展带,推进黄石临空经济区、开发区·铁山区、下陆区、大冶湖高新区、黄石港区一体化发展,向北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打造临空产业聚集区,向西对接光谷融入科创大走廊,承接科研创新产业转移,形成对接武汉的快速通道、创新发展高地和连接长江、武汉光谷的发展带。
“多点支撑”:突出“四区N园”和重点乡镇组团,加快新一轮园区布局和建设,做强块状经济。“四区”即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园区、大冶湖高新区、黄石临空经济区。“N园”即黄石港临空商务产业园、西塞山临港产业园、下陆跨境电商产业园、下陆长乐山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重点乡镇组团”即以10大中心镇和重点镇为节点,立足各乡镇交通区位、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打造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全域一体”:深入推进“五个一体化”,推动规划、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各县(市、区)互动、融通发展。加快编制完成并实施全域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中心+组团+重点镇”的全域一体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各县(市、区)立足资源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构建全域一体化体制机制,谋划实施一批一体化标志性工程、一体化重点项目和一体化重大改革举措,推动全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错位互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3.再塑黄石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大临空、大临港优势,巩固提升“四大”优势,提升黄石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交通区位优势,推进“水铁公空”综合利用、四港联动,构建全国领先的多式联运现代交通体系,着力把黄石打造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国内循环节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推动黄石新港跨越发展,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加快综保区、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提高口岸通关能力,着力把黄石打造成深度融入双循环的重要链接。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优势,发挥黄石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消费市场等比较优势,不断增强黄石在鄂东地区的影响力、聚合力和辐射力,依托4座长江大桥,推动“一江两岸”和周边市民来黄就业消费,把黄石打造成鄂东消费中心、经济中心。进一步扩大营商环境优势,巩固提升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方阵优势,推动深化改革、作风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联动发力,确保我市营商环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打造长江中游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
4.再建黄石生态文化品质。坚持“四个品质”统筹推进,提升城市价值和内涵,增强城市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统筹新老城区建设,加快推动沿江大道(含沿山路)、有轨电车、十字轴大通道等重大城建项目落地见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生态品质,通过充分挖掘黄石山水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治理,打造具有黄石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全面提升文化品质,通过擦亮黄石矿冶文化品牌,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生活品质,通过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
(五)提出了“十四五”发展重大战略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按照深化“五大转型”,丰富拓展“五城”建设内涵,推进“四个再”,奋力谱写新时代黄石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的总体思路,提出了1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1.再构区域空间布局,加快全域一体化发展。黄石城市建设经历了沿江开发到环磁湖建设,越过黄荆山、挺进大冶湖的三次跨越,正迈向再跨大冶湖、穿越父子山,实现黄石、大冶、阳新无缝衔接,打造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枢纽,推动形成“环两湖跨两山”(环磁湖、环大冶湖,跨黄荆山、跨父子山)的第四次跨越。“十四五”期间,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构建“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区域发展布局。
2.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黄石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升级,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举措,必须加快全产业链、全要素、全地域创新,汇集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推动由产业产品创新向系统构建创新体系转变,努力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主要有“四大创新行动”:一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科创中心。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创新平台聚才、市场引才、柔性引才工作机制。四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要素完备、支撑有力和开放包容的创业创新发展环境。
3.再造黄石工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之城。黄石是老工业基地,工业是强市之基。面对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新挑战,我市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产业深度转型的重要导向,实施“三个四”产业体系优化工程,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实现规模再造、能力再造、链条再造、质量再造、生态再造“五个再造”,努力打造“五个基地一个先行区”、国家产业名城。推动由提升产业能级向数字赋能、数字转型转变,打造1个过3000亿级(新材料),3个过500亿级(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以及3个过100亿级(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纺织服装)的产业集群。“三个四”产业体系优化工程,即改造升级材料、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工业互联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四大前沿产业。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发展壮大服务业,建设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不仅是推进需求侧改革,补齐黄石发展短板,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努力增加优质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要求,更是黄石贯彻落实党中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的根本途径和抢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的根本举措。”“十四五”时期,要构建高质量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主要是“三个推动”:一是构建高质量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二是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深入实施全市服务业“五个一批工程”。
5.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黄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须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水平。主要有“四个关键词”: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我市数字经济建设步入全省前列。二是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打造湖北数字经济高地。三是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四是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打造黄石数字政府品牌。
6.再创生态生活品质,加快打造山水宜居之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快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打造山水特色鲜明、功能配套齐全的山水宜居之城,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区域辐射带动力。主要推进“四大建设”:一是优化城镇体系,构建大黄石都市区框架下的“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郊区新城)”新型城镇体系。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路网、公共交通、能源保障、给排水和防涝排渍四大体系。三是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四是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治理水平。
7.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全面小康阶段的底线任务是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十四五”全面现代化阶段的重中之重则要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农业农村战略作用的体现。“十四五”时期,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大重点”:一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三纵一横”乡村区域发展布局为引领,推动黄石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和高效生态型农业转型。二是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五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8.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市转型发展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制度,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把黄石打造成为长江中游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四大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制度,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三是推进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把黄石打造成为长江中游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9.再塑综合功能优势,加快打造现代港口城市。在服务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港口”是关键节点。黄石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79公里的沿江岸线是珍贵的发展资源,是城市的生命线。要以港口开发为龙头,抢抓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航空)、黄石新港(水港)“双枢纽”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大临空、大临港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推动现代港口城市建设由现阶段的强化临空临港功能向强化综合枢纽功能转变,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变,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宗工业产品集散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重点是“三个打造”:一是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全面接入国家高速网、高铁网、航运网、航空网,全方位打通黄石与武汉城市圈、长三角以及全国重点区域的交通通道。二是推动“四港”联动发展,全面推进黄石新港建设,全面对接湖北国际核心物流枢纽,加快打造多式联运带,打造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三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10.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城市凝聚力、创造力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保护发展向文旅融合发展转变,以工业史诗为主题加快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即,“一主题、两创建、三举措”。“三大举措”: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二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建设“15分钟文化圈”,努力打造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力争打造2个以上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三是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
1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奋力开启新征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时期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就业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健康黄石建设,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建设五大重点工程”:一是提高就业和人民收入水平,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建成区域性就业创业中心。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国家、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打造鄂东区域教育中心,建成教育强市。三是全面推进健康黄石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体育强市,打造“乒乓名城”。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五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12.坚持以长江大保护为引领,加快建设美丽黄石。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就是绿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向提升生态生活品质转变,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美丽黄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点是“一个统领、三篇文章”,即以长江大保护为统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具体就黄石“十四五”:一是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优化“一带一心三廊道”生态保护格局,深入开展沿江环境综合治理,打造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治理样板带。二是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三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四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减排,实施节水行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1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新时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市域治理体系,打造符合实际、务实管用、群众满意的市域治理“黄石样板”,创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合格市。“市域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工程”: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市域治理最大共识。二是提升依法治市能力,提升依法治市效能。三是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四是构建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健全以党建引领为主体、以居民自治和公共管理服务为两翼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
14.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黄石。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十四五”时期,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黄石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风险,打造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市,争创全国地级市“长安杯”。主要有“四大目标任务”:一是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二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推进黄石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空中救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黄石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