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

关于黄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效力状态:有效   时间:2021-01-21 15:02

关于黄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12日在黄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黄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机遇,持续推进“五大转型”(1)、“五城建设”(2),认真执行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落实“六稳”(3)“六保”(4)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企稳向好、加快回升的良好态势。

初步预计,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90亿元,同比下降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0亿元,同比下降2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8.2亿元,同比下降26.2%;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6.6亿元,同比下降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城镇新增就业3.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持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增长6.5%,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一)万众一心抗疫战洪,经济社会复苏好于预期。一是抗疫战洪交出合格答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市累计新增确诊病例1015例、治愈976例,62天实现所有确诊病例“清零”。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到位,“清零”以后全市再无新增疑似和确诊病例。战胜“98+”特大洪涝灾害,主要江河湖库塘基本安澜,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88万人次,改种补种农作物10.4万亩,修复各类水毁工程365处,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二是复工复产成效显著。积极落实中央、省惠企纾困政策,出台强“六稳”“黄金33条”(5),新增减税降费21.58亿元,免征社保费10.98亿元。全市198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复工,“四上”(6)企业复工率达到99%。工业生产自5月起由负转正、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投资增速降幅持续收窄,增速居全省第3位;消费复苏回暖。三是对上“三争”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4.59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争取保障房配套设施中央预算内资金8.01亿元,占全省六分之一。黄石获批国家跨境电商试验区,综保区建设获海关总署同意,大冶市纳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阳新县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远大医药、博大生物等11家企业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

(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一是创新驱动引领发展。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22.2%,居全省第2位,连续10年蝉联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建成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黄石科技城科创中心一期封顶。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1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1家,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达到11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6.4%。二是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获“三连冠”,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1%,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逆势增长。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全市开通5G基站1100多个。华新绿色建材产业园、宏和电子一期、华晨仿古新型铝材等项目建成投产,大冶有色40万吨阴极铜、优科精密制造、华新亿吨机制砂等项目开工建设,广合电路、LVG晶圆再生、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新冶钢综合环保技改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贝B转A股成功上市。三是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2%,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云生活”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全市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3.5%。实施园博园二期、恒大御景商贸综合体、下陆万达广场、居然之家商业广场等155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惠游湖北·畅行黄石”接待游客超260万人次。

(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底盘不断夯实。一是省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聚焦“6个10”(7)重大项目,落实领导包保高位推进工作机制,先后组织召开2次项目建设推进会,开展4次集中开工、1次项目拉练、9期省级重点项目“红黑榜”。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39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5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58个。33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进场施工,3个省委省政府督办的重大产业项目、107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二是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对全市500个重大前期推进项目实行“ABC”分类管理(8),实行“一周一督办”“十天一通报”制度,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开工。全市315个A类重大前期推进项目中,已取得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书、施工许可证、完成招投标手续或签订施工合同的项目有258个,前期推进阶段任务完成率达到82%。三是项目要素保障有力。实施项目快速组织报审、快速实施审批、快速落实资金、快速落地开工等“四快”措施,全市33个省级重点项目2.8万亩用地指标已纳入省里统筹解决。市本级设立3000万元、县(市、区)设立8200万元的重点项目前期推进工作专项经费,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四)全域一体发展格局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一是“四区N园”(9)布局全面拉开。开发区·铁山区产城融合加快推进,大冶湖核心区教育城、卫生健康城、文旅城、科技城“四城”全面动工。大冶湖高新区产业升级扎实推进,劲牌白酒产业园、楚天香妆等项目进展顺利。新港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发展,落户新兴管业绿色铸造、海天集团黄石新材料等重点项目。黄石临空经济区总体方案即将获省政府批准,黄石临空产业园、黄石临港产业园和黄石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完善。有轨电车、沿江大道全线开工,实施团城山路网改造等城建补短板项目54个,建成天津路、武汉路人行天桥,新增智慧停车泊位1.2万个。新改建污水管网39.4公里,全市10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磁湖湿地公园建成开放,新增打鼓墩、青龙阁等城市口袋公园14个。实施老旧小区改造89个,开工各类棚改7674套(户),基本建成5516套(户)。三是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棋盘洲、武穴两座长江大桥建成即将通车,蕲嘉高速(黄石段)、鄂咸高速大冶段、新港大道北延、海洲大道建成通车,武九铁路阳新高铁站即将投入使用,武阳高速黄石段、黄颡口砂石集并中心码头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61公里。大冶湖、富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网湖隔堤加固等水利补短板项目开工建设。

(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加快释放。一是营商环境成为全省标杆。“十必须十不准”(10)全面落实,“放管服”(11)改革深入推进,市民之家95%的事项可实现“一次办好”,全程网办“零跑路”事项达90%以上。“双随机一公开”地方监管标准等典型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在全省率先开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共信用信息核查应用。我市作为四个城市之一代表湖北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二是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国有企业“三供一业”(12)分离移交进入收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完成99.5%,国有企业混改上市、市属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组建4家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土地“三权分置”等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三是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棋盘洲港区二期建成、三期开工,山南铁路适应性改造工程开工,黄石新港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启动建设。举办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光谷产业推介会20多场,全市新签约重点项目259个、新注册重点项目203个,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

(六)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胜利在望。一是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市1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阳新县脱贫摘帽。开工扶贫项目1048个,新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1344人。40家供应商、248个扶贫产品通过省级“832”平台认定,完成扶贫产品订单合同总额2.1亿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全市组建“十大产业联盟”(13),阳新县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是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碧水、绿岸、洁产、畅流”行动深入实施,总投资201亿元的长江综合整治“六大工程”(14)全面推进。全市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以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完成5个土壤治理项目。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736名退捕渔民全部妥善安置。“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15)任务圆满完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通过国家验收。三是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全市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批疫后“综合症”及涉房涉企等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实现“一无两降”(16),社会大局总体平稳。

(七)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近1万人,帮助重点企业招工4.2万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05亿元。为养老保险参保户困难群众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2亿元,芳华老年养护院等6个项目纳入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国家试点,社会福利中心建成启用,市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完成搬迁入住。二是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完成配套幼儿园治理项目48个,增加公办园学位20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1.2%。基础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新建和续建磁湖北岸学校、黄石十八中等项目92个,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美联实验学校等项目加快推进。筹集6.15亿元提高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三是健康黄石建设迈出新步伐。黄石市中心医院黄金山院区(可转换院区)、黄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2实验室等122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通“江苏—黄石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全市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工程启动,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国医堂通过省验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是:一是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仍然困难,企业订单不足、成本上升、资金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企业进规进限不及预期。二是发展面临压力还比较大。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财政收支平衡、养老保险缺口化解压力较大。三是社会民生还有短板。旧城改造、民生保障、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我市疫后重振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从机遇看,一是国家、省重大战略叠加。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湖北“一主引领”战略布局涵盖黄石,打造以武鄂黄黄同城化为重点的武汉城市圈升级版;湖北空港双枢纽即将形成;湖北正谋划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拓展延伸。二是国家政策红利效应逐步显现。过去一年中央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政府专项债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将在今年集中见效。此外,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国家跨境电商试验区、国家综保区等重大政策将逐步落地见效。三是国际国内外部环境新变化带来新发展机遇。海外经济体实行宽松政策对冲疫情影响,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回暖,带动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扬,为我市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疫情催生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黄石转型能量集中释放。我市经过三十年转型升级,产业基础优势不断蓄积,大临港、大临空功能不断强化,黄石将全面迈入“五期”(17)叠加第一年。从挑战看,一是国家宽松宏观政策将逐步退坡。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发行,税收减免将稳妥退出,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下调,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化解存量、严控增量。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下滑,中美战略博弈常态化,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同时,我市能耗约束较大,转型发展任务更加紧迫。三是城市和区域间竞争加剧。今年是“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各地大干快上,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对黄石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推动全市经济全面恢复和平稳健康发展,加快迈入又好又快的大发展时期。

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深入推进“五大转型”,丰富和拓展“五城”内涵,统筹实施“四个再”(18)战略部署,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乡常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

——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2021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打造创新发展高地。一是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城二期等项目,积极导入光电工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封装研究院等科创平台项目资源,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以上,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以上。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计划,力争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0家以上。组建1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带动全市加大科技投入。三是推动创新成果运用。持续推进“三链融合”(19),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揭榜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黄石分中心建设,筹建鄂东技术交易大市场,力争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亿元。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推进人才柔性引进,积极在武汉、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建设离岸科创中心,重点引进紧缺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双向放活,完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和兼职制度,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健全政策、人才、资金等保障机制,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发展平台留人。

(二)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百企技改工程。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以智能化改造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城区企业退城入园,实施技改扩规。重点推进宝钢二期、新兴管业、新冶钢综合技改、东贝制冷压缩机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工业互联网应用为抓手,引进一批信息化头部企业,完成150家企业智能化诊断,推进109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东贝、劲牌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场景示范企业。二是着力推进制造业“建群”“强链”。聚焦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坚持两端发力,锻长板、补短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六个一”(20)包保制度,培育形成“十大产业链”(21)。加快实施广合科技、LVG晶圆再生、黄石临空新材料产业基地、健康白酒产业园、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双百”计划,力争全年新增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100家成长型“专精特新”(22)的小型巨人企业。三是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打造“黄石制造”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四是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制造业贷款规模增长15%以上。加大资本市场建设力度,培育一批上市种子企业,力争1家企业上市。五是优化企业发展生态。持续推进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继续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扩大应急保供资金池规模,积极帮助企业做好供应链替代工作。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鄂东消费中心。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实施优势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品牌、领军人才、试点示范“五大工程”,扶持5—10家重点企业,实施10个以上重点项目,培育5个重点品牌,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支持黄石港区创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二是打造区域性商务中心。统筹谋划区域商圈建设,推动城市CBD和特色商圈建设,加快推进磁湖半岛商业综合体、下陆万达广场、居然之家、保利时代等重点项目,推动每个城区至少建成一条高标准步行街。完成一批农贸市场整体改造、100家“健康早餐品牌店”等惠民工程。三是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工业史诗引领文旅融合发展,实施东钢工业遗址文创园、华新旧址文创园、东港古建文化博览园等重点项目。加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力度,推进“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完成6个历史街区规划,推动至少2个以上街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强化临空临港枢纽优势,推进盐田港长江总部、有色金属交割仓库等项目建设,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知名物流企业向新港物流园区聚集,推动黄石新港由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变。加快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推进临空跨境电商物流、西商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黄石城乡绿色高效配送网络项目,确保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25家以上。五是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统筹发展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康养服务、居民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做好良种应用管理,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62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确保粮食和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0和80万吨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重点发展“双水双绿”(23)、优质果茶产业,鼓励发展油茶、蔬菜、苎麻、中药材等产业,全力打造“黄石福柑、黄石稻虾米”区域公用品牌,新认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二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在全市79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改5000户农村户厕,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00公里,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三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高效供给、河湖健康保障、水利综合管理“四大体系”,争取黄石水安全保障规划纳入江汉平原水治理国家战略,建成大冶湖、富池口泵站更新改造等16个项目,开工海口湖泵站扩建、富池二站新建等18个项目,启动实施智慧水利建设。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落实“一摘四不摘”(24)扶贫政策,持续推进“三送一稳”(25),继续抓好产业、金融、健康、教育、易地搬迁、生态和兜底保障等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增长点。一是拓展投资新空间。聚焦“两新一重”(26)、十大补短板、工业技改等重点领域,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以重大项目前期为抓手,设立15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按照ABC管理办法,推进项目建设“四个一批”(27),力争全年实施6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大力实施新“610工程”,围绕六大领域各遴选10个战略性、投资需求双拉动重点项目,实行市领导包保推进。加强项目投资调度,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力争全市有更多项目挤进省重点项目笼子,继续推行“每月通报、双月推进、季度开工、半年拉练、年度考核”工作机制。聚焦“四区N园”,高标准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打造开放新高地。推动“四港”(28)联动发展,加快黄石新港建设,实施新港三期、四期工程,谋划推进新港至光谷快速通道、疏港铁路南延对接武九国铁大通道等重点项目,提前谋划沿江重载铁路过境黄石,加快综保区、跨境电商试验区和智慧口岸等平台建设。全面对接湖北国际核心物流枢纽,加快打通“1+6”(29)通道,力争开工机场高速。统筹抓好外经外贸,推进200余家中小外贸企业孵化培育和30家开口企业破零攻坚,支持华新、东贝等企业在“一带一路”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三是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聚焦特色园区和主导产业,按照强链延链补链思路,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高质量开展招商选商,着力打造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力争新注册重点项目20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1100亿元以上。

(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城市魅力。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按照“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30)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以大黄石都市区建设为引领,抓好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搞好重点功能区城市设计。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组团发展思路,统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强骨干路网尤其是快速路网建设,形成城市“快速中环”,构建“三环十射”(31)城市路网,启动“南北大通道”建设,实施沿江大道、奥体大道西延、李家坊立交改造等36个城市道路项目,加快推进武阳高速黄石段、S315黄石河口至大冶大箕铺段、G106阳新县沿镇至黄土坡和黄石铁山至大冶段等交通项目建设。畅通城市微循环,开工建设彩虹路口等5座人行天桥,打通29条“断头路”,新增停车泊位5000个以上。构建绿色公交体系,加快推进有轨电车建设,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完善给排水和防涝排渍体系,实施花湖污水厂二期、城区污水管网改造等15个重点项目。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旧城改造整体规划,做好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实施83个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抓好棚改收尾,基本建成棚改房8519套(户)。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突出黄石山水资源特色,推动沿长江、环磁湖、环大冶湖城市绿道建设,制定“百园城市”建设系统规划方案,确保每个城区建设3个以上口袋公园,全市新增改造城市绿地70公顷。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四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调结构、去库存、聚人气,统筹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商品房库存控制在18个月以下,筹集配建各类公租房3000套。多措并举吸引周边地区群众来黄购房安居。五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支持阳新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大冶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重点实施阳新县老旧小区改造、农民返乡创业产业园、大冶市双港农民集中住房等“四大工程”(32)项目。统筹抓好郊区新城规划建设,规范特色小镇培育创建。

(七)坚持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总体设计,紧紧围绕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启动新一轮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研究,出台黄石优化营商环境4.0清单。坚持重点突破,聚焦政务、市场、创新、法治和信用“五大环境”,深入学习先进省、市典型经验,结合黄石实际,完善“一网通办”(33)“六多合一”(34)“先建后验”(35)等营商环境重点改革。树立正反典型,持续推出“黄石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经验”,打造更多营商环境“黄石样板”,深入开展明察暗访,公开曝光一批反面典型。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力争报批建设用地2万亩以上,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推进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转型。推行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三是抓好民生领域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新高考学科改革,开展职业学校“1+X”(36)证书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探索农村福利院特困供养管理体制改革。四是支持开发区打造全市改革开放试验高地。支持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对外开放“领头羊”、体制机制创新开拓者、服务企业样板区“四大功能”,引领带动全市改革开放整体突破。

(八)以长江大保护为引领,加快建设美丽黄石。一是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强沿江岸线资源保护利用,统筹推进“六大工程”,加快实施阳新老城区雨污分流、夏浴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力争大中型矿山绿色创建达标率100%。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确保富池远大等3个已完成整改问题销号交账,阳新莲花湖等3个问题完成整改。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二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四治”(37),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推进“百吨千人”(38)供水工程环境问题整治,确保省考核断面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强电子工业园、医药化工园、工业涂装等重点园区和行业监管治理,切实做好秸秆禁烧管控。持续推进国家土壤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做好长江沿线纵深10公里和“三区两线”(39)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造林绿化1.8万亩。三是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强能耗“双控”,突出抓好全市48家重点企业能耗监测,优先保障市级优质项目用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新冶钢环保改造、大冶有色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等示范创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全面禁塑行动,建设“无废城市”。

(九)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一是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新黄石人”、“我选湖北·留在黄石”等行动,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推进公共富裕。二是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实施黄石港区花湖小学、墨斗山学校、二中滨江学校、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科教城新校区、公共实训基地、光谷东大学城校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健康黄石”,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救治能力,完善市、县、乡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市中医院传染病楼、十五冶医院、大冶妇幼搬迁、阳新中医院城东园区等项目,全面启动“智慧医疗”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开启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谋划推进城市美术馆、博物馆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推动城区14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建成6所智慧城市书房,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三是兜牢兜实民生保障底线。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保共享计划,力争全市基本养老保险新增扩面2.5万人以上、参保率达到92%。加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的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全面落实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措施。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生产实现“双下降”。统筹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启动“八五”普法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奋力谱写黄石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名 词 注 释

(1)“五大转型”:是指动能转型、产业转型、功能转型、生态转型、空间转型。

(2)“五城建设”:是指把黄石打造成创新活力之城、先进制造之城、现代港口城市、山水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3)六稳:是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4)六保:是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黄金33条”:是指黄石市分别从财政、税费、金融、投资、消费和外贸、社保、就业、生产要素等八个方面,出台的33条措施。

(6)“四上”: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7)“6个10”:工业和创新、城建和环保、现代服务业、交通和港口、文化和旅游、社会和民生等6大领域,每个领域10个重点项目。

(8)“ABC”分类管理:是指将项目分为三类管理,A类为当年必须开工建设项目,B类为有资金支持项目,C类为符合投向但暂时推进条件不具备项目。

(9)“四区N园”:四区是指开发区·铁山区、大冶湖高新区、临空经济起步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N园是指其他各级工业园区。

(10)十必须十不准:是指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弘扬“店小二”精神“十必须十不准”》。

(11)放管服:是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2)三供一业:是指将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交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

(13)十大产业联盟:是指稻虾共作、油茶产业、柑桔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农旅产业、涉农电商、茶叶、水产和中药材等十个农业产业联盟。

(14)“六大工程”:是指岸线绿化美化、国土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码头矿山创建和水生态治理。

(15)“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是指用三年(2018-2020)时间实施“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四项生态工程。

(16)“一无两降”:是指无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较大事故同比下降、一般事故明显下降。

(17)“五期”:是指机遇叠加期、转型发力期、区域融合器、功能拓展期、品质提升期。

(18)“四个再”:再造黄石工业、再构区域空间布局、再塑综合功能优势、再创生态生活品质。

(19)“三链融合”:是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

(20)“六个一”:一名市委常委担任链长、一家龙头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或顾问、一个研发机构、一个责任专班、一套培育方案。

(21)十大产业链:培育形成特钢、铜材、PCB等10大重点产业链条。

(22)专精特新:是指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23)“双水双绿”:“双水”是指水稻、水产两种产业,“双绿”是指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等农产品,实现“种稻养虾,绿色倍加”。

(24)“一摘四不摘”:是指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5)“三送一稳”:是指送岗位、送订单、送政策、稳项目。

(26)“两新一重”: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27)“四个一批”:是指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和竣工一批重点项目。

(28)四港:是指水港、铁路港、公路港、空港。

(29)“1+6”:1条高速公路:即机场高速,起于顺丰机场,向西对接武鄂高速、至鄂州汀祖接武黄高速(沪渝高速),继续向西经鄂州碧石镇进入黄石还地桥镇,对接规划建设的武阳高速,可融入全国高速路网。6条一级公路:即S203沿江大道、黄石青湖(大泉路)—鄂州汀祖一级公路、鄂州燕(矶)花(湖)大道、黄石发展大道—铁山一级公路、鄂州沼山镇经大冶—机场一级公路和国道G106改线升级改造工程。

(30)“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一心”即以环大冶湖发展为核心,“两带”即打造沿江高质量发展带、临空创新发展带,“多点支撑”即“四区N园”和重点乡镇组团。

(31)“三环十射”:“三环”即快捷内环,环磁湖;快速中环:迎宾大道-沿江大道-沿山路-新黄思湾隧道-黄阳公路-大冶湖大道-高铁大道-宝山路-谈山隧道-磁湖路-大泉路;高速外环:大广高速—蕲嘉高速—沪渝高速。“十射”即杭州西路西延-发展大道-接大广高速;广州路-广州路、苏州路西延-东方大道-接光谷快速路;大棋路及西延-接武阳高速;大冶大道-金铺路-S201;南北通道南接阳新;黄阳一级公路南接阳新;沿江大道南延接阳新;大棋路东延-接沪渝高速;沿湖路-散花过江通道--接沪渝高速;南北通道北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

(32)四大工程:是指县城城镇化强弱项补短板四大工程,即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和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

(33)“一网通办”:是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34)“六多合一”:是指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多证合一、多管合一。

(35)“先建后验”:是指企业投资项目报建阶段承诺审批制,企业在取得项目选址、规划和土地预审意见并按要求作出相应承诺后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施工,竣工后接受相关验收。

(36)“1+X”: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7)四治:是指治水、治气、治土、治山。

(38)百吨千人:是指村级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100吨以上或供水人口达到一千人以上。

(39)“三区两线”: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等重要居民集中区周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海岸线直观可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