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5月11日在黄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黄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黄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市转型攻坚、逆势奋进之年。一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芯两带三区”(1)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2)、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围绕“五大目标”(3),推进“五大转型”(4),认真执行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逆势上行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名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67.19亿元,增长8.2%,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6.4亿元,增长1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9.5亿元,增长2.2%;外贸出口增长16.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8725元,增长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516元,增长9.2%;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18人;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100立方米/万元。除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等2项指标分别低于年度计划目标0.8、0.1个百分点外,其余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工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坚持把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黄石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召开了先进制造之城动员大会,出台了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造业优势不断显现。黄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作为真抓实干典型被国务院通报表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评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工业经济高位运行,新入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30个月居全省前列。新兴产业赋能提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到35%。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和退城入园工程,新冶钢综合技改工程、华新百年复兴工程、劲牌健康白酒基地、新兴管业绿色智能制造等170个、总投资507亿元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8%。企业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新增省级隐形冠军(5)企业22家,制造业百强企业5家,东贝压缩机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限额以上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分别新增120家、80家,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物流业,润信农产品物流园、传化公路港一期建成投运,新港现代物流园、粮食现代物流园、海虹物流园、捷利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到25家,居全省第4位,黄石列入国家第二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创建市。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天华智能挂牌“新三板”(6),大冶特钢成功收购兴澄特钢,大冶湖高新投成功发债14亿元。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阳新县通过全省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中期考核。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龙凤山、仙岛湖等2家景区顺利通过4A级景区价值评估,天空之城、地心大峡谷等项目建成投运,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7%,居全省第2位。种植业稳中有升,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出栏大幅下降。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组建稻虾共作等“八大产业联盟”(7),新增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精准灭荒6.3万亩,完成各类农田水利设施90项,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5.8万人,改造农村危房520户,新建和改建“四好农村路”(8)276公里,3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家,新增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2家。四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三链融合”(9),成立黄石市创新发展中心,召开创新活力之城动员大会,设立7000万元创新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黄石连续9年蝉联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三区一港”(10)纳入湖北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4个10”科创工程(11)顺利推进,新组建模具、铝加工、工业互联网等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城一期科创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6.5%,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中期验收,成功承办第八届中国创新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6家,新增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16家,居全省第4位。新增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注册商标超过1万件。
(二)有效发挥投资关键作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是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每月召开投资会商会议,全市共入库亿元以上项目226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大力实施项目扩库行动,2019年全市按照“三定”(定时、定向、定项)要求,对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项目进行精准调度,储备库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上年实际完成投资的3.75倍,建设库和达效库转化率分别达到50.3%和45.2%,“三库”(12)建设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投资结构明显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6个百分点。二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抓手,市四大家领导、市直部门挂点包保项目,坚持“两月一调度、一季一开工、半年一拉练”,“项目为王、干事为先”的导向更加鲜明。14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3个省委省政府督办的重大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28.9%和129.8%;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4个,超省定目标2个;76个重点项目已开工65个,全市建成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83个。三是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加大。围绕支撑实现“五城”建设目标,结合“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项目建设规律,谋划了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3027个,计划总投资2.3万亿元。
(三)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围绕建设现代港口城市,加快推进“四港联动”发展(13)。全面对接顺丰机场,编制完成《黄石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综合交通规划》,“1+6”快速通道(14)建设加快推进。加快推进黄石新港建设,盐田港长江总部落户黄石,新港二期工程建成投运,三期工程开工建设,黄石港跻身长江中游第六大港,已建成泊位15个,集装箱、货物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40万标箱,水运集装箱吞吐量增长49%。完善升级铁路港,编制完成《黄石市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5年)及“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山南铁路适应性改造工程获省发改委批复,常态化开通铁水联运班列。提质扩容公路港,武阳高速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棋盘洲、武穴两座长江大桥建设加快推进,蕲嘉高速大王至金湖段建成,黄石至武汉一级公路铁(山)东(沟)线建成通车,G316铜山口至陈贵段、S203三洲至富池段等国省道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二是旧城改造提质加速。加快推进湖滨大道、天津路改造等重点项目,新建人行天桥5座,有轨电车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功争取新开行中长期贷款4亿美元,创全省单笔外资融资额之最。着力解决“三难”问题,新开通公交线路8条,新增停车泊位2.3万个,10万个泊位纳入智慧停车系统。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环磁湖绿道、湿地公园二期等增景添绿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口袋公园20个,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面积118公顷。黄金山供热管网、花湖水厂二期、二三级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污水管网140余公里,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第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攻坚,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完成185条背街小巷整治,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7家,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7个,新开工棚改1.05万套(户),基本建成1.7万套(户),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新区建设引领融合发展。加快城市东拓南融,“四中心一会客厅”(15)建设加速推进,黄石规划馆、园博园(二期)恐龙园建成投运,园博大道西延、钟山大道东延、奥体大道、大冶湖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带动市域一体化发展作用更加凸显。树立“大临空、大临港”理念,进一步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形成“四区+N园”(16)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深化区域体制机制改革,开发区·铁山区一体化改革顺利实施,新港强区扩权改革全面启动,扩区调区获省政府批准,海口湖新区启动征地拆迁和规划编制。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空经济起步区正式设立,纳入《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启动3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
(四)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深化“放管服”(17)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3550”改革(18)任务,“先建后验”(19)改革扩大到省级工业园区。“一网一门一次”(20)改革稳步推进,市民之家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五级连通。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21.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3.2万户。全面对标对表,统筹推进六大领域、31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细,黄石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被列为全省首批营商环境县(市、区)评价试点城市。“信用黄石”建设扎实推进,红黑名单发布、信用信息归集、联合激励惩戒等工作实现常态化运转,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二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821个村核实资产总额51.8亿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64万余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员工持股“双百”试点(21)稳步推进。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完成验收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3.56万亩,土地资源实现全市统筹。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广绿色金融、4321担保机制(22)、过桥循环、应收账款质押等十大金融品牌,实施“千企千亿”(23)融资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贷款达到158亿元,争取政府债券资金60亿元,市级平台新增融资217亿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高中课程改革和产教融合改革步伐加快。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黄石被列为全国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优化养老服务供给,黄石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国家中期评估。三是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黄石港口岸扩大开放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黄石成为我省继武汉之后第二个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综合保税区和智慧口岸建设加速推进,率先在全省实现铁水通关一体化,黄石保税物流中心通关票数增长43%。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成立黄石市制造业服务业中心,举办武汉光谷等9场专题招商推介会,全市新注册重点项目242个,计划总投资74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家,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增长18.5%,增速居全省第3位。外贸出口逆势而进,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78.4亿元,增长12.3%,总量居全省第2位,新增外贸出口企业52家,黄石第十次进入“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华新水泥、十五冶等重点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完成境外工程营业额3.8亿美元,增长35%。
(五)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役,小康社会建设蹄疾步稳。一是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坚持把长江大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大力实施“双十”工程(24),深入开展“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四大行动,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和省级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有序整改,全面启动了沿江27个开山塘口整治,集中拆除98家模具钢企业的236台中(工)频炉,完成19家沿江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8.4%,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以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10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完成东钢土壤修复(一期)、长乐山土壤修复等5个土壤污染治理项目,黄石“治土”经验向全国推广。市(县)两级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城乡垃圾分类试点稳步推进,黄石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黄石获批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湖北绿邦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加快实施。二是精准脱贫成效明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25),阳新县成功脱贫摘帽,全面完成中央专项巡视整改任务,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3%。聚焦产业扶贫,坚持“一户一策、一村一法”,健全统分结合的村级产业发展经营机制。推进健康扶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推进教育扶贫,全年资助困难学生7.89万人次,基本实现资助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开展光伏扶贫,共建成光伏发电站294个,总装机容量达到32.8MW。开展金融扶贫,符合贷款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应贷尽贷”。三是风险防控更加有力。着力完善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制定了《黄石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方案》及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9个领域子方案,压实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工作职责,扎实开展风险点排查,及时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加快化解债务风险,超计划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年度任务,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金融风险防控有力,非法校园贷、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地方交易场所风险整治工作持续推进,“磁湖金服”网贷平台公司在全省率先实现良性退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48%,连续15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六)更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就业优先,全年扶持创业6800人、带动就业2万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5.6万人次。深入实施“新黄石人”(26)计划,组建制造业产业用工联盟,建成鄂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新黄石人”2.5万人,吸引1.68万大学生在黄实习实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中心基本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扩面2.77万人(次),调度安排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1.3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实现了15连增,在全省率先推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二是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加速优化。实施城区教育布局调整三年行动计划,武黄路小学、下陆小学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磁湖北岸学校、白马山小学、黄石十六中、四棵中学等52个项目加快推进,新区教育城、湖北工程职院新校区等项目全面启动,引进武汉美联、杭州启赢等民办教育机构来黄办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妇幼保健综合楼、二医院职业病大楼等9个市、县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完成3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91个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湖北理工学院全科医学院在全省率先挂牌。三是文化和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94个,举办全国第十五届地方版图书博览会,组织开展大型演(展)出75场次。大力弘扬矿冶文化,推进工业遗产保护,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暨“晶”彩黄石文旅嘉年华活动,公布两批共51处黄石历史建筑和19处工业遗产名录,列入全国工业遗产1项。成功举办“一带一路”黄石国际青少年乒乓球邀请赛、2019磁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等10余项重量级赛事。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够,产业链水平不高,新兴产业能级不大,创新动能不足,发展质效还需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二是要素瓶颈制约仍然突出。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值得关注,企业发展面临的用地、用工、融资等要素保障制约仍较突出。三是民生和生态欠账仍然突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还存在短板,生态环境仍需改善,长江岸线修复治理任务艰巨。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一定风险隐患。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战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谋划承前启后之年,也是黄石建市70周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湖北作为疫情重灾区影响尤其严重,我市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降。3月中旬,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推进政策落地见效,帮助企业纾难解困,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正在加快恢复。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但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对冲减负、公共卫生补短板、扩大内需、新老基建扩大投资等支持政策,加之中央和省委谋划、深耕区域布局,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和光谷科创大走廊、武鄂黄黄一体化等省级战略的落地,黄石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的后劲韧劲正在进一步积蓄,黄石有望在全省率先企稳、重回升势。
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抢抓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机遇,围绕“五大目标”,推进“五大转型”,练内功打基础培后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27)“六保”(28)工作,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守牢民生底线,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外贸出口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2020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以先进制造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全力推进企业复产达效。聚焦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调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问题,着力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深入开展“双千”活动,精准帮扶企业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审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优化要素保障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商复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推进国家、省出台的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社保、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等重大政策以及市政府出台的强“六稳”33条落地见效,帮助企业保订单、保市场、保份额,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三链融合”,以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加快实施“4个10”科创工程,深入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黄石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10家以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三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之城,以推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抓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坚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端”发力,推进主导产业强链补链稳链、提质赋能。支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大环保技改、工艺技改、扩规技改力度,加快推进宝钢二期、大冶有色40万吨阴极铜等重点项目。深入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专项行动,支持劲牌公司、东贝、三丰智能等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围绕做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芯屏端网”等特色关联产业,加快推进广合科技、宏和电子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新兴产业规模能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生产要素跨界和跨时空聚合共享。大力实施“三品四名”(29)质量提升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30)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力抓好“小进规”,培植壮大多层级市场主体。四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两业融合”(31),大力发展检测检验、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业链闭环生态圈。积极对接顺丰机场,推进公铁水空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加快新港现代物流园、捷利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突破性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实施绿地城、东钢文旅商业综合体、长江生态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鄂东商贸中心、文旅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和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改造提升老城区商业街。五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按要求有序推动影院、培训机构、娱乐行业等复工复市。积极稳定传统大宗消费,扩大居民消费,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每个城区规划建设“夜市一条街”。加快培育壮大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推动线上消费乘势成长,促进线下消费加快回补,不断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消费活力。
(二)坚持项目为王,以扩大有效投资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国家近期出台的“十四五”规划项目提前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新基建等重大政策导向,加大对上衔接汇报力度,争取一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落地。聚焦“四大类”(中央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双千亿”融资)项目资金需求,积极跟踪审批进度,完善申报要件和资料,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政策“笼子”。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高效开展“三库”调度,按照“三定”要求,每月、每季压茬跟踪调度,提高“三库”项目转化率,力争全年新增入库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推进重大项目包保制度,推动市“四大家”领导包保实施66个重大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融资、用工等问题,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统筹推进487个亿元以上项目。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坚持定期组织专题调度、集中开工和项目拉练活动,强化投资和重大项目考核,高位推进项目落地。三是加大项目谋划和前期推进。按照争取上面的、引进外面的、盘活自己的、补齐短板的和实施战略的“五位一体”总体要求,组织实施“610补短板工程”(32)和“三万亿谋远工程”(33),由市项目攻坚六大分指挥部围绕公共卫生、新老基建和“四新”经济等重点,每个领域谋划10个以上事关全局、今年能够开工的重大项目。做大做实“十四五”项目库,争取提前组织实施一批“十四五”重大项目。
(三)坚持市域一体,以功能提升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着力优化区域功能布局。突出外联内聚,积极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主动参与武鄂黄黄一体化、光谷科创大走廊、武汉长江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布局,融入区域发展格局。高水平编制全域规划,推进城市东西开拓南向融合,依托“四大主战场”(34),带动市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大冶湖新区配套功能,实施新一轮大冶湖核心区规划修编,加快推进园博大道西延、奥体大道双向骨干路网等项目建设,增强开发区、大冶湖高新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实施101个、总投资1610亿元的临空经济项目,加快35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科学完善新港建设发展规划,支持新港园区强区扩权,加快建设河口临港产业新区,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二是着力提升交通枢纽功能。航空港方面,围绕打通对接顺丰机场的“1+6”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机场高速、武鄂黄快速通道、203省道等项目建设。水运港方面,加快实施新港三期、砂石集并中心、华新水泥综合码头、富水航运开发等项目。铁路港方面,加快推进黄石北站改扩建、山南铁路适应性改造和黄石新港疏港铁路货运支线延伸线等项目。公路港方面,加快推进武阳高速建设,建成棋盘洲、武穴长江公路大桥,新开工大广高速黄石西互通、106国道铁山绕城改造等项目。强化综合枢纽配套,加快推进富水航道疏浚、大冶中心客运站、阳新综合客运枢纽站等项目。三是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交通,开工建设黄石城区长江段综合整治(沿江大道)、有轨电车项目,实施磁湖南岸路网升级改造、苏州路和广州路西延等工程,推进天津路改造、武汉路等3座人行天桥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园林绿化工程,推进环磁湖绿道、黄荆山山门公园、磁湖湿地和12个城区口袋公园项目。推进棚改三年计划圆满收官,开工建设7559套(户)、基本建成5066套(户)。加快推进黄石港南岳、西塞山牧羊湖、下陆青龙山、铁山冶矿路等36个老旧小区改造。
(四)坚持改革开放,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围绕打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高质量招商,招高质量的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聚焦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逆势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紧盯疫后风口行业,着力引进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等热点产业项目。突出抓好已洽谈、签约项目落实落地,提高招商质效。二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围绕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目标,制定出台黄石优化营商环境3.0版,对标先进地区做法,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以企业需求和营商环境评价为导向,紧盯准入门槛、政务诚信等突出问题逐个破解。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推进红黑名单联合奖惩落地生效。发挥市民之家政务服务的龙头和示范作用,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加强考核问效,落实“标准量化、综合排名、定期通报、末位约谈”的常态化机制,开展县(市、区)营商环境评价试点,以评促改、以考促优。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推进市级投融资平台优化重组和市场化转型,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完成“三供一业”(35)分离移交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36)分置”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探索工业项目供地权下放、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标准地”出让改革,着力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设立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力争新增制造业贷款增长10%,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扩大集团化办学辐射范围,推动普职融通发展,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稳步推进“三医联动”(37)改革,加快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四是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优化开放环境,围绕打造成湖北对外开放桥头堡,深入推进大平台、大通道、大流通建设,加快申报建设黄石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粮食指定口岸、保税配矿业务、铁水通关一体化等政策落地见效,努力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拓展江海联运、近洋直航,增开加密黄蓉、黄渝“翻坝”班列。加快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变化,保护外贸企业合法权益。
(五)坚持补短强弱,以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脱贫攻坚硬任务,积极应对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扎实开展“送岗位、送订单、送政策、稳项目”行动,全力稳定贫困户就业,千方百计把滞销的农产品以较好的价格销出去,狠抓扶贫产业项目复工复产,提高项目综合效益。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精准不动摇,广泛细致开展摸排,持续推进“一户一策、一村一法”,加强动态管理,坚决防止返贫,提高脱贫质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三纵一横”(38)农业产业布局为引领,突出镇域经济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链条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三品一标”(39)知名品牌。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接二连三”产业,促进农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40)建设任务,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二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把长江大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碧绿洁畅”四大行动,狠抓中央、省环保督促反馈问题整改销号,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34个专项战役为重点,狠抓79公里沿江岸线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沿江开山塘口关停、码头整治复绿等一批生态治理项目,着力把黄石打造成为长江中游沿江生态治理样板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行动,推进磁湖水体综合治理、花湖污水处理厂二期、东钢二期土壤污染治理等项目,积极创建绿色矿山,确保水、大气和土壤环境明显改善。三是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类金融机构监管,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限额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效遏制增量,妥善处置存量,确保实现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级退出“红线”。从严从紧管理好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平台投资,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信访维稳等工作,确保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六)坚持惠民利民,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全力抓好就业和民生保障。坚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与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并重,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务工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积极帮助受疫情影响留黄人员的就业,扶持返乡人员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1.5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实施“新黄石人”计划,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技能人才、产业工人3万人以上。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做好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全年基本养老保险新增扩面2.5万人次。全面落实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措施,加大城市低收入群体解困力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将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二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公共卫生防疫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黄石市中医院传染病住院综合楼、黄石市黄金山医院、二医院两个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基地、黄石市疾控中心P2+实验室等重大项目,提升我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进健康黄石建设,统筹推进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和15分钟医疗服务圈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提升优质服务的供给能力。三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城区教育布局优化调整,普惠性发展学前教育,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确保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万个,基本消除大班额。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质量。支持在黄高校“双一流”(41)建设,加快推进湖北工程职院新校区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科学安排线上线下教学,安全有序推进开学复课。四是推进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快实施华新中央文化区、黄石园博园改造升级、城市公共文体空间等特色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工业遗产申遗和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全力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繁荣大众文化。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着力激活体育产业,打造乒乓健康名城。疫情未解除前,暂停举办大型聚集性文化旅游和体育赛事活动。
(七)坚持谋深谋实,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是推进“十三五”规划收官。扎实组织开展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终期评估,强力推进“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落地见效。紧盯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加强监测预警和协调,做好精准调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科学研判疫情对“十四五”产生的影响,合理确定“十四五”规划目标。继续深化重大问题、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等“三个重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政策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考虑要素支撑、环境支撑,围绕“五大目标”,推进“五大转型”,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确保2020年底完成规划纲要编制。进一步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广泛动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为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将规划成果数据化、产业化、项目化。三是切实加强规划衔接。同步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做好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无缝对接。积极对接上位规划,找准黄石在国家、省区域和产业布局中的定位,围绕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武鄂黄黄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方向、生产力和项目布局,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和需要支持的事项,争取有一批重大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笼子”。
各位代表,做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为建市70周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名 词 注 释
(1)“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一芯”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产业之“芯”,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芯”产业集群。第二个层面是区域之“心”,强化武汉主中心地位和襄阳、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支撑的“心”引擎。第三个层面是动能之“新”,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两带”,就是以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依托,以沿线重要城镇为节点,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就是按照区域统筹、产业集聚的思路,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竞相发展。
(2)三大攻坚战:是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3)“五大目标”:是指把黄石打造成创新活力之城、先进制造之城、现代港口城市、山水宜居之城、历史文化名城。
(4)“五大转型”:是指动能转型、产业转型、功能转型、生态转型、空间转型。
(5)隐形冠军:是指不为外界所关注但几乎完全主宰着各自所在的市场领域,占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往往在某一个细分的市场中进行着专心致志的耕耘。
(6)新三板:是指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
(7)“八大产业联盟”:是指稻虾共作、油茶产业、柑桔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农旅产业、涉农电商和茶叶等八个农业产业联盟。
(8)四好农村路:是指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9)“三链”融合:是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
(10)“三区一港”:是指开发区·铁山区、大冶湖高新区、临空经济起步区和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
(11)“4个10”科创工程:是指实施十大产业研究院、十大企业技术中心、十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大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工程。
(12)三库:是指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
(13)四港联动:是指空港、水港、公路港、铁路港联动。
(14)“1+6”快速通道:1条高速公路:即机场高速,起于顺丰机场,向西对接武鄂高速、至鄂州汀祖接武黄高速(沪渝高速),继续向西经鄂州碧石镇进入黄石还地桥镇,对接规划建设的武阳高速,可融入全国高速路网。6条一级公路:即S203沿江大道、黄石青湖(大泉路)—鄂州汀祖一级公路、鄂州燕(矶)花(湖)大道、黄石发展大道—铁山一级公路、鄂州沼山镇经大冶—机场一级公路和国道G106改线升级改造工程。
(15)“四中心一会客厅”:是指把大冶湖生态新区打造成黄石的科创中心、会展中心、文旅体育中心、行政副中心、城市会客厅。
(16)四区+N园:四区是指开发区·铁山区、大冶湖高新区、临空经济起步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N园是指其他各级工业园区。
(17)放管服:是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8)“3550”改革:是指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不动产权登记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工业建设项目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
(19)先建后验:是指企业投资项目报建阶段承诺审批制,企业在取得项目选址、规划和土地预审意见并按要求作出相应承诺后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施工,竣工后接受相关验收。
(20)“一网一门一次”:是指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21)“双百”试点:是指全国以404家企业为试点,深入推进国企综合性改革,力求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
(22)4321担保机制:是指对于纳入再担保体系的小微企业无力偿还到期的担保贷款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省再担保集团、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分别按4∶3∶2∶1的比例承担风险责任。
(23)“千企千亿”融资三年行动计划:是指3年内(2019-2021)力争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户数达到5000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元。
(24)“双十”工程:是指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
(25)两不愁三保障:是指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26)“新黄石人”计划:是指全面聚焦黄石产业发展需要,以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人力资源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构建高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服务机制,集聚更多“新黄石人”(含外来务工从业人员及随迁入户人口)在黄石就业创业、安居乐业。
(27)六稳:是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8)六保:是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9)“三品四名”:“三品”是指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四名”即名品、名牌、名企、名园。
(30)“专精特新”:是指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31)两业融合:是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
(32)610补短板工程:是指市项目攻坚六大分指挥部围绕公共卫生、新老基建和“四新”经济等重点,每个领域谋划10个以上事关全局、今年能够开工的重大项目。
(33)三万亿谋远工程:是指谋划3万亿规模的“十四五”重点项目库。
(34)四大主战场:是指开发区·铁山区、大冶湖高新区、临空经济起步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
(35)“三供一业”:是指将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交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
(36)三权: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权、农村土地经营权。
(37)“三医联动”:是指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即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
(38)“三纵一横”:三纵是指东部沿江绿色发展先行带、中部特色农业示范带、西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一横是指南部幕阜山农旅生态示范带。
(39)“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40)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是指用三年(2018-2020)时间实施“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四项生态工程。
(41)“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