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家在长江边】上窑码头:把公园建在“家门口” 城市老旧空间焕发生机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4-05-29 16:40

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长江以磅礴之势浩荡东流。漫步上窑码头,岸边草木葱茏,耳畔江风徐徐,一派勃勃生机。

上窑码头的轮渡、汽渡和农贸市场,曾是连接黄石与江北地区的重要交通和贸易枢纽,承载着两岸人民深厚的情感和挥之不去的记忆。它们见证了黄石的发展与繁荣,也见证了长江两岸人民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

如今,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曾经繁忙的码头和农贸市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座精致的公园拔地而起。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上窑江滩公园,融合上窑码头,不仅提高了城市“颜值”,还承载了城市记忆,成为市民的新去处。


搭起两岸人员物资交流的桥梁

滔滔不绝的江水犹如一道天堑,阻隔江南江北的来往。自古,两岸人民与货物的往来全部依靠船只,顺应这一需求的上窑码头应运而生。“洋务运动”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办铁厂,炼铁所需矿石从石灰窑江边码头运至汉阳铁厂,上窑码头由此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

“上窑码头又分为轮渡码头和汽渡码头,轮渡渡人,汽渡渡车,两个码头分工不同,紧紧挨在一起。”黄石市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祝彬说。

上窑码头的轮渡事业始于1958年。省交通运输厅拨付我市的一艘舷号为“建始号”的机动船向市民提供渡江服务。后因城市建设的发展,客流量增加,1977年经市政府批准,黄石市轮渡公司正式成立。机动船逐渐取代了靠人力拉纤上行的木船,过江时间缩短,促进了两岸的人员和物资交流。

上窑汽渡码头于1968年正式建渡,最初作为一个备战码头,对社会车辆实行免费渡运。1983年政策开放后实行收费,运送煤炭、水泥、石灰和车辆。在最兴旺的时期,一天迎来送往两千台汽车。

祝彬于1993年来到上窑码头工作,如今,他仍然坚守在这里。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是上窑轮渡码头最辉煌的年代,“我们有8艘普通轮船和4艘快艇,专门开辟通往散花、茅山、蕲州的路线。轮渡码头每天有数十个航次,往返五千人渡江。”

这些往返于两岸之间的轮船,不仅是人员流动的桥梁,更是物资交流的纽带。工业产品通过轮船运往对岸,支持着江北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农副产品则从江北地区运来,为黄石市民提供多样的食物选择。

从票价2毛到2元,40多年间,朱逢苇频繁“挤轮渡”。第一班轮渡独有的喧嚣,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他记得,凌晨四点半,天将明未明,江北的农民挑着担子,装满自家地里种的瓜果蔬菜,搭乘第一班轮渡来到黄石。汽笛声在城市上空回荡,轮船缓缓靠岸,铁栅栏拉开,人群蜂拥而出,他们挑着担子一步一颠走上台阶,在码头旁边的空地摆摊叫卖。这片空地由此自发形成一个以蔬菜为主,兼容粮油副食、日用百货、餐饮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将散花、杨叶、河口等周边地区农民种的蔬菜收纳进市。全市和邻近县市人民来此挑选新鲜实惠的时令菜,码头呈现出一派红火的景象。

码头市场“变身”绿长廊

上窑码头的衰落与转型是绿色发展的脚印。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95年,长江黄石段第一座跨江大桥——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两岸人民的出行条件,提高了运输效率。此后,汽渡与轮渡的业务逐渐萎缩。汽渡码头于1996年停渡后,曾先后作为货运码头、停车场继续运营。黄石大道扩建,汽渡码头的入口和办公楼被拆除,汽渡码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20年1月,上窑轮渡全面停航。随着4座跨江大桥相继通车,黄石彻底告别“轮渡时代”。

走进上窑码头,一艘两层客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船顶红色的“黄海轮渡”字样有些许褪色,斑驳的锈迹见证着过往的辉煌。顺着一条斜坡而下,通向汽渡码头,十艘汽渡货船并排靠岸停泊。已是耄耋之年的曹真负手面向长江追忆往昔,“我之前在这儿坐船时顺便买过几次菜,价格是其他市场的一半,相当实惠。”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黄石把长江大保护摆在了压倒性位置。西塞山区开展长江沿线非法码头大排查、大清场,关停拆除上窑码头旁边的非法砂站、码头和农贸市场,高质量完成长江岸线码头整治任务。上窑轮渡农贸市场,曾经因为低廉的菜价,成为受市民欢迎的农贸市场之一。然而,前期没有规划和严格管理,存在垃圾、残渣废料、畜禽粪便等直排长江的问题。市场长期占用长江干堤经营,对防汛行洪、岸线治理、环境保护和城市交通秩序维护造成影响。

按照中央、省委长江大保护,抓好环保整改的要求,2018年,我市出台《上窑轮渡农贸市场关闭分流方案》,西塞山区对市场内的312户经营户进行分流安置,于2018年11月将市场关闭拆除。

西塞山区在大力气做好“拆”的同时,也大手笔地进行“建”。岸线管控绿化,码头治理复绿,排口规范管理,固废治理清运等工作持续推进,为长江西塞段镶上绿色花边。

2020年,在上窑轮渡农贸市场原址上,西塞山区建成上窑江滩公园。从滨江卸矿机码头至上窑汽渡码头,全长约570米。公园西侧有休憩空间,设观江平台。倚栏而望,对岸翠绿的树木宛如一条丝带镶嵌在长江之滨。西边,黄石长江公路大桥与鄂东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之上。举目东望,西塞山壁立江心,危峰突兀似关塞雄踞。

公园种植香樟、广玉兰、水杉等20多个品种的风景树600多棵,还有垂丝海棠、红叶碧桃、紫薇等灌木和花草。置身滨江健身步廊,江风席卷树叶的沙沙声、货运轮船的轰鸣声与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交织。成片的马鞭草在风中轻轻摇曳,在这片紫色的海洋中,粉色的合欢花簇拥在枝头,显得格外醒目。

市民在散步时,不禁被沿线美景所吸引,纷纷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打造特色文化目的地

改造后的上窑江滩公园凭借得天独厚的江景资源,巧妙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为市民构建了一处功能全面、景致宜人的运动休闲胜地。这里为市民拓展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公园开展户外活动,涌现各类民间团体,展现勃勃生机。


下午三点,阳光如火,轮渡公司办公大楼的背后,阴影中隐藏着一片清凉之地。在这里,几位陀螺爱好者挥鞭抽陀螺。不远处的入口广场上,10余位风筝爱好者手持线轮,仰望天空,彩色的风筝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江边的风比较大,场地也宽敞,我们有空就喜欢约到这里来活动一下筋骨。”今年75岁的徐友冬,是一位老上窑居民,他见证了上窑码头如何衍生农贸市场,又到如今变成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公园。


“自从建了公园,我们附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徐友冬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人终于有了个活动的场地,现在我经常在早上或是夜晚到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退休生活充实又快乐。”

随着夜幕的慢慢降临,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入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夜晚的上窑江滩公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自由操、扇子舞、有氧操、步子舞,四支健身团队在公园里开阔地带各自开跳。戚晓红领着上窑江滩公园健身队的成员绕着小花坛跳行进有氧操。她从2019年开始在星秀江南小区门口跳健身操,因为场地小,施展不开,加入的队员寥寥无几。自从上窑江滩公园开园以后,她将这里当成团队的活动基地,每天晚上在江边跳有氧健身操,团队逐渐壮大到六十多人。“江边空气新鲜,大家喜欢在这里跳操,每天都能有20多个人来。”戚晓红说。


此外,一些年轻的身影也在公园里崭露头角。七点半,沿江大道和上窑高架桥亮起暖黄的灯光,在观江平台的露天KTV,一个年轻的姑娘拿起话筒拍了拍说:“麻烦把伴奏调小点,谢谢!”随即面向漆黑的江面唱歌。她的身后坐着一排听众为她鼓掌,“好!再来一首!”

“我们加入了这里的露天K歌群和舞蹈队,这个家门口的公园给我们的夜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28岁的黄雅玲说。

上窑江滩公园不仅是市民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更是民间团体茁壮成长的摇篮。这些民间团体在丰富市民们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市民徐友冬:早些年,这里还是一片空地,江北过来的菜农为了方便,就在这片空地卖菜,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农贸市场。环境杂乱,噪音也大,我们想在江边找个清静的地方散步、锻炼都很困难。后来农贸市场被拆除了,这片土地得到了新的生机。政府出资建设了公园,改善了环境,也提升了我们这些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黄石市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祝彬:虽然这些轮船已经显得陈旧,但它们在当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曾在这里渡江的人来说,这些轮船承载着他们的童年记忆、工作经历或是一段特别的历史时期。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奋斗。因此,即便这些轮船已经停渡,但在很多人心中,它们依然承载着过去的时光和情感,是缅怀过去的情感依托。(记者 潘谦/文 李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