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黄石市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市发改委(市长江办)通报了黄石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施情况和下一步工作举措。
● 发布人
邓 斌 黄石市长江办主任,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罗祖军 黄石市经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骆 进 黄石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卢亚军 黄石市交运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李名有 黄石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梁新云 黄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负责人
张 亮 黄石市自规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
蔡云富 黄石市水利和湖泊局规划建设科科长
● 主持人
丁元拾 黄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近年来,黄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对标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2023年全省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中黄石市均获评优秀等次,集中体现为以下5个方面的成就。
一、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保护。聚焦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底线,全市累计拆除沿江非法码头泊位123个,长江黄石段507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率达96.1%,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大力实施露天矿山整治、绿色矿山创建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历史遗留的464处废弃露天矿山全面实施整治复绿,修复完成率达96%。深入推进精准灭荒、长江沿岸造林绿化等工程,先后复绿沿江岸线4633亩,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地4.03万亩,黄石被列入国家六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治土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动模具钢、冶金灰等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整合、提标、规范。2022年黄石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17位,2023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95天,同比增加8天。高质量完成2018—2021年国家长江警示片反馈黄石的8个问题整改,南坦湖湖泊侵占、夏浴湖湖泊侵占问题整改均被列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生态修复成功案例。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通过“百企技改”工程,近年来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余项,总投资超900亿元,推动一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实现“二次创业”。黄石先后4次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多次获国务院激励表彰。积极融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建强用好黄石科技城、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持续强化创新赋能。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以建设国家“无废城市”为抓手,探索钢铁行业“自产自消”、固废利用行业“厂内+厂外”双循环等“黄石经验”,形成了“动态管理”“变废为宝”“吃干榨尽”“产业链循环”等绿色发展模式。
三、坚持开放包容,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东向开放桥头堡。深化黄石新港与盐田港集团合作,大力推进港口集中集约发展,已建成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2023年底黄石新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万吨,创历史新高。先后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综合保税区等,黄石第13次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排名第96位。在2022年中国城市外贸创新竞争力50强榜单中,黄石名列第25位。率先在全省实现铁水通关一体化,常态化开通黄汉欧“长江号”中欧班列、黄石至川渝水铁联运示范线路,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四、坚持聚沙成塔,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旅宜居城。以城市更新、建设完整社区为抓手,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45个,惠及居民15.7万户。在保护历史、保留风貌的前提下,加强对小红楼、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西塞山风景区、半壁山古战场遗址等沿江区域景点整体保护利用,彰显荆风楚韵。利用“五老”遗址遗迹,打造了华新 1907文化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公园等一批工业旅游景区、文化街区、主题公园和博物馆,开发了一批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
五、坚持守土尽责,不断完善长效管控机制。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不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品质。在纵向生态管控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黄石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黄石市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1564名。在横向生态协作方面,与鄂州、咸宁制定梁子湖、富水流域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了跨界流域协调监管和治理机制。实施大冶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推进了磊山湖综合治理、山南污水厂尾水提标等重点工程,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黄石市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推动23项重点工作和185个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一是全力以赴守护自然生态之美。纵深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污染治理“4+1”工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落实。积极稳妥实施国家“双碳”行动方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东贝铸造、超颖电子等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二是全力以赴做强经济发展之基。深化重大项目领导包保、双月开工、季度拉练和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机制,确保2024年新开工亿元项目350个以上,竣工投产200个以上。推广应用“政策计算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紧盯国家、省政策导向,积极对上“四争”。
三是全力以赴推进“双集中”高质量发展之进。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深入推进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全面对接武汉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四是全力以赴提升开放合作之效。争取黄石“350”高铁通道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打造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谋划更多近洋直航航线,深入对接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推进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物流枢纽。
五是全力以赴守牢安全稳定之基。全力做好能源迎峰保供,新建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推进金上线特高压、大冶绿电绿氢等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进粮食中转接卸中心、粮食专用廊道建设,完成粮食仓储信息化。实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行动,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相关单位分管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黄石有什么特色亮点?
答:过去的一年,我市锚定奋进全省第一方阵、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截止到2023年11月份,我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05.33亿元,同比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全省第3,工业增长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一是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成功召开。除武汉外,在全省率先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市委、市政府重磅出台《关于坚持工业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36项重点指标任务,推出“七大行动”硬核举措,强化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省工业强市的战略指引。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持续走深走实。印发实施《黄石市深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五个一”(一链一会一基金一龙头一平台)工作体系,出台《关于扶持黄石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黄石市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专项政策,推动新成立钢铁、光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协会,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提标提档。
三是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全力“拼”出新精彩。全市“三十”重点项目成果丰硕,全市100个预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增长点已投产96个、达效88个,特别是弘盛铜业全年新增产值265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增长点。大冶特钢特冶锻造二期、锐科智慧激光产业园一期、诺德锂电铜箔及铜基材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工业项目建设呈现量质齐升、大干快上的火热局面。同时,阳新医药化工园、西塞山化工园获评全省首批合格化工园区,大冶市、阳新县正全力推进新设化工园区和化工园区扩园工作,未来化工产业将成为黄石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四是“雁阵”式企业梯队加快形成。大力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全年新增规上企业97家,净增63家,规上企业总数达到862家,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称号。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37家,总数达到398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6家,总数达到19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总数达到24家。9家企业跻身省企业百强、13家企业跻身省制造业百强,数量均列全省第二。
五是我市获批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市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全年完成企业智能化诊断151家、智能化改造项目112个,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相关试点示范超过5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9家、总量居全省第二。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市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市。
六是全省市州首个虚拟电厂“磁湖电厂”上线投运。新型智能电力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市州首座虚拟电厂“磁湖电厂”上线运行。印发了《黄石市支持虚拟电厂(磁湖电厂)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19条措施支持虚拟电厂建设发展,着力打造“数字化电网、智能化调控、社会化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全省领先的虚拟电厂。
七是助企纾困再发力再升级。2023年,全市“双千”活动共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1190个,销号率90.9%;12场“企业家早餐会”解决问题90个,办结率83.3%,拖欠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提前实现“动态清零”,有力帮扶企业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
问题二:作为全省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黄石有哪些经验和探索?
答:黄石是长江经济带、武汉都市圈和武鄂黄黄等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布局中的重点一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层层深化发展定位,强调突出“建成节点、提高品质”两个关键,为黄石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围绕重要使命,借助全省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契机,我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明晰发展思路,深化城市和产业布局研究,建立推进落实机制,紧盯各项重点任务,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制定一个实施方案
围绕黄石-大冶城区集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宜居水平,重点聚焦大冶湖核心区集约高质量发展,组织制定并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黄石市推动城市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按照基本建成山水秀美、特色鲜明、文化浓郁、功能齐全的“小而精、精而美”城市的目标,明确提出“十大重点任务”。在此框架下,谋划了黄石城市集中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包括生态环境、新区建设、综合交通、功能完善共计四大类51项,总投资1248亿元,其中包含城区与大冶湖核心区纵向连接通道等空间布局优化项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华侨城、胜阳港商圈城市更新项目;有利于大冶湖核心区集聚发展布局的金融中心、移动鄂东大数据中心、商业综合体等项目。
二、持续推进一批重点工作
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盼的民生问题,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紧抓完善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和城市功能补短板、强功能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探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三纵三横”建设,构建城市快速交通骨架,重点实施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通道建设、大泉路生态廊道、黄石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等项目,力争2024年基本形成我市快速路网环线。
(二)积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编制《黄石市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指导我市完善社区建设工作,划分97个完整社区单元,进一步完善社区“15分钟生活圈”。2023年我市完整社区覆盖率达11%,力争2025年完整社区覆盖率达30%,创造我市高品质宜居生活。
(三)坚持引导大冶湖核心区集聚发展。坚持精心谋划、集中用力建设大冶湖核心区,完善新区功能补齐短板,加强统筹新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智慧城市;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入驻新区市民教育、卫生等配套城市化服务。2023年核心区奥体大道西延、国网黄石供电大楼、科技创新中心、奥体新城一期、科技城二期等项目基本建成,6条新建道路已全部通车。2024年围绕总部经济、教育、现代服务业、高端住宅和基础设施等谋划34个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打通产业发展和人流集聚堵点难点,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新中心。
2024年黄石市住建局将继续坚持党中央确定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黄石“双集中”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坚持经济适用、精准有效的原则,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更大贡献。
问题三:为提升黄石开放能级,黄石市如何打造长江水铁联运枢纽?
答:提升黄石开放能级,加快打造长江水铁联运枢纽,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长江大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省委打造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战略部署、推动黄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市委、市政府赋予黄石交通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开路先锋”的重要使命责任。实现目标,核心重点就是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抓好几个关键:
一是全力提升通道运输能力,拉近融圈入群时空距离。
2023年,建成通车91公里武阳高速和55公里一、二级公路,开工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三纵三横”快速通道系统117公里干线公路,对接都市圈城市路网等级和密度不断提高。2024年,交通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力争投资超100亿元,力争建成通车对接武鄂黄黄快速通道横一沿江大道、纵三大泉路改造项目和横二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路开发区·铁山区段约60公里,持续推进纵二106国道铁山至大冶段项目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对接花湖机场的高速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开工黄石长江公路大桥改扩建工程,打通全面对接花湖机场干线公路,服务黄石临空经济区发展,建成融圈入群“半小时”交通圈。
二是持续建设一流国际强港,强化长江枢纽港口功能。
2023年,建成黄石新港8个万吨级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282万吨,吞吐能力首次实现过亿吨,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万吨,达到8338万吨,湖北主要港口中位列第三;黄石—韩国釜山散杂货近洋航线恢复直航,成功打造舟山—黄石铁矿石、粮食“江海直达”双向物流新通道。2024年,计划建成运营黄石新港三期智慧绿色码头、电建港务码头等16个万吨级泊位,开工建设华新亿吨机制砂配套码头项目、娲石码头提档升级等7个泊位,启动新港四期等10个万吨级泊位前期工作,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建成名副其实“亿吨大港”;继续巩固舟山—黄石“江海直达+多式联运”大宗商品水上运输通道,加密黄石新港至韩国等近洋航线,强化黄石港在长江经济带一流国际强港的枢纽港口功能。
三是加速畅通铁水联运通道,打造长江水铁联运枢纽。
2023年,围绕省委书记王蒙徽调研黄石新港时赋予黄石长江中游铁水联运重要节点的目标定位,积极协调武汉铁路局共同推进山南铁路与“国铁”合作,推动20万吨铁矿石“公改铁”试点,常态化开通至重庆、成都、河南等地集装箱、散改集铁水联运班列,全年完成铁水联运总量146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公改铁”完成127万吨,同比增长51.19%,有效打通水铁联运通道。2024年,继续推进山南铁路提档升级、疏港铁路二期建设等疏港通道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新港三期“水管铁”、海虹物流园“铁公水”2个湖北省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谋划大冶湖南岸疏港铁路,积极与国铁展开水铁联运合作,继续巩固“三峡翻坝第二运输通道”铁水联运大通道,强化市域内大宗货物“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拓展海进江、直达川渝等城市群水铁多式联运线路,力争水铁联运量15%以上的增长,逐步形成长江水铁联运运距最合理、运价最优的大宗商品和散改集联运枢纽。
四是补强航空物流产业链条,持续提升黄石开发能级。
依托花湖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空间距离优势,深度挖掘黄石空陆联运潜力,谋划大容量、高效率航空快件转运中心,发展卡车航班。积极推进铁路、港口航运、航空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物流运输企业组建物流联盟,引导花湖机场、黄石新港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供需对接,聚焦电商物流、网络货运、供应链物流、多式联运等领域,构建高效通达的国际国内货运航线网络体系,为货主提供“一单到底”的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服务,畅通服务产业链供应链。
长江水铁联运枢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投入。新的一年,黄石交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交通港口和物流企业共同奋斗下、社会各界支持下,黄石一定能够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水铁联运枢纽,为黄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问题四:黄石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为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城市,黄石该如何作为?
答: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城市和武汉都市圈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这为我市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文旅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文旅部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将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守正创新、接续奋斗,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城市建设,在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生动实践中彰显文旅担当、作出文旅贡献。
黄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城市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国家4A级景区5个,国家3A级景区16个,A级旅行社23家,星级饭店1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荆楚文旅名县、省级旅游名镇(村、街)等各类示范品牌30余个。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1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
近年来,市文旅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依托丰富文旅资源,主动作为,发挥我市旅游发展比较优势、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激发了文旅消费活力。刚刚过去的2024年元旦假期,我市旅游总人次达81.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8亿元,分别同比2023年增长了37.41%、42.44%,城市旅游热度持续攀升。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主要是抢抓机遇“四个着力”、匠心实施“四篇文章”:
一是着力打造核心产品,做好“供给文章”。推进仙岛湖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指导奇乐园、沼山古村桃乡、滴水涯、上冯古村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指导网湖天鹅岛、百洞峡、三山湖、西塞山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大气力打造一批核心旅游景区;依托未苏湾、华新1907文化公园、磁湖天地,打造一批既有文化、又有流量的旅游休闲街区;推进大冶市、阳新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二是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做好“消费”文章。坚持以5.19中国旅游日、文艺展演、音乐节、极限运动、马拉松为切入点,组织举办、承办大型文旅体活动,丰富文旅消费新场景;推进建设“黄石中央文化区”“未苏湾文旅项目”“园博园”等重点文旅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旅消费集聚区;持续发放“文旅消费券”,提升“引客入黄”活动成效;提升对外宣传推介频次和规模,推进城市间线路互联、市场共推、客源互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等举措,全方位激活我市旅游消费市场。
三是着力发挥比较优势,做好“融合”文章。一方面,大力开发西塞山、东方山、磁湖、仙岛湖、大冶湖等优质山水资源,加大对工业遗址、老旧厂房等活化利用,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突出黄石“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的鲜明特质。另一方面,牢牢把握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武汉都市圈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积极创新推进“文旅+”“+文旅”跨界融合,促进文旅产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开辟新空间、培养新业态、营造新场景,为市民游客带来新体验,汇聚更多文旅资源为我所用,努力把我市建设成长江经济带旅游节点城市。
四是着力推进提档升级,做好“服务”文章。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A级旅游景区服务水平提升、星级饭店和旅游民宿服务设施优化、旅行社服务质量提升等服务质量提升活动;继续举办黄石市导游大赛,提高导游队伍业务能力;继续强化旅游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新格局,全面提高我市旅游市场服务质量。
问题五: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是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的重点工作,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答: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排污口环境问题,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生态环境部交办我市长江入河排污口507个,经过两年多的整治,目前我市已完成487个排口整治工作,整体整治率96.1%,远超省定80%的考核要求;完成119个排污口验收销号工作,销号率达23.5%,超过省定20%的考核目标。
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其中,2023年7月17日、11月22日市委书记郄英才、2023年7月2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之凌分别带队进行现场调研,对部分进展缓慢、整治问题反弹的排口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2023年9月4日副市长王玲组织召开了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工作推进会,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23年我市先后印发了2023年度重点工作清单、评估细则及黄石市入河排污口整治验收销号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高位推动排污口整治工作。
二是多方协同,部门联动。发挥工作机制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和工作督办。市纪委监委将突出问题纳入监督清单。市水利和湖泊局利用河湖长巡河工作机制指导落实。市交通运输局组织交通港航部门按季开展“回头看”盯办检查。市城管委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问题排查,实行清单销号管理。市住建局持续抓好乡镇污水治理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就整治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常态化盯办、巡查。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分类施策,改善水质。我市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严格落实“查、测、溯、治、管”五步工作法,通过持续开展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污水提质增效、湖泊流域治理、工矿企业改造升级等工程,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市的西塞山区夏浴湖流域整治和阳新县有色丰山铜矿尾矿库出水升级改造工作被生态环境部选为优秀案例,并于2023年10月来黄开展现场拍摄。
四是倒排工期,推进整治。针对我市去年上半年整治进度较慢的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我市长江入河排污口交办问题整改率达85.8%存量销号需加力提速》的专报,市委书记郄英才批示要求各地要采取措施,强力整改。目前,我市排污口的整治率96.1%。
五是信息发布,总结推广。全市通过各类平台及时发布排污口整治案例2起、涉水违法案例10起,其中入选省厅简报2起,另黄石的2篇典型经验做法被生态环境部采纳并发布。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整治验收销号工作。提前做好谋划,2024年完成60%以上排污口整治销号工作。
二是保质保量完成排污口问题整改。开展全域检查,对排污口存在的整治质量问题,完善整改措施,立行立改。
三是压紧压实各方工作责任。统筹强化排污口整治、验收销号工作,加强指导、盯办、核查。
四是建立督办通报考核机制。持续通过媒介渠道,发布排污口整治的先进经验、优秀人物及典型案例。
问题六: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2023年第一届越野摩托车挑战赛精彩开幕让铁山龙衢湾的“流浪矿山”上了黄石热搜,市民朋友也深切体验了一把黄石版的“速度与激情”。流浪矿山建在矿山开采形成废渣场地上,2013年实施矿山修复工程恢复生态后,让乱石嶙峋,千疮百孔变为休闲娱乐、亲子伴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文旅打卡地,实现了“废山”到 “绿山”,再到“金山”的转变,这是黄石矿山生态修复历程中的一个小小的“剪影”。
黄石市因矿建市,矿业给黄石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破坏的伤痛。据可统计在册的矿山共有693处,其中,露天矿山524处;矿山开采引发了崩塌、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402处,有人曾这么形容我们——“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开创了生态保护修复新局面。
——铁腕治乱,重塑矿业开发新格局。2016年以来,我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露天采石场专项整治,重新优化调整开发布局,关闭小采石场131家,停产整顿60家,将采石场最低准入门槛提高至500万吨/年,总数控制在25个以内,引进了华新“亿吨”机制砂等百亿投资项目;以绿色矿产创建为抓手,推进“边开采,边治理”的生态开发模式。
——强化修复,结清历史生态旧欠账。针对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按照“先易后难、分批分期”实施修复。2012年-2018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7亿元,实施黄荆山、铜绿山等重点矿区的修复;2019年至2022年实施长江沿线等重点区域矿山修复237处;2023年又启动矿山修复三年行动,力争在2025年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目前,共投入资金28亿元,修复面积8.2万亩,464处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修复率已达96%。
——建章立制,守好黄石绿水和青山。“前事之示,后事之师”,为防止再出现“先破坏再治理”的历史循环,我们立好开发和保护的规矩。一是将我市828.5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划定为“禁采区”,不新设新矿业权,已设矿业权逐步退出;二是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形成了生态修复地方立法制度体系;三是搭建了以开采规范、环境优美、矿区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矿山创建指标和考核体系。
“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通过多年的攻坚克难,久久为功,黄石矿山生态修复的成效已逐渐显现。矿山生态修复经验被中央新闻频道报道2次,并纳入省委党校教学典型案例,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发获国家专利2项,《黄石市露天矿山植被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专著出版。涌现了像国家矿山公园、“流浪矿山”、大冶金桥生态园等大批文旅胜地,从灰尘满天到绿树如茵,从荒芜凋敝到万木争荣,绿色发展的“生态+”,让昔日的环境痛点,转化为“生态亮点”和“产业焦点”。随着青山重现,“绿色黄石”扑面而来,黄石走向生态文明的脚步愈清晰愈美丽。
问题七:《黄石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实施近一年,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决守住流域水安全底线,加大水利项目谋划和建设管理,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一、2023年落实流域综合治理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规划引领。按照省、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市水利和湖泊局对涉及我市3个二级流域、7个三级流域片区整体谋划,围绕“水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共谋划水利项目157个,总投资623.2亿元。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统一调度。2023年以来市水利和湖泊局有效应对了多轮强降雨天气,共计发出各类调度令30余次,汛期共预警山洪404次,发出预警短信12790条,统筹做好蓄水保水和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向全市38个中型灌区调度提供农业灌溉用水量1.2亿立方米,保障农田灌溉50余万亩,成功抵御了跨年长旱,保障了春播春灌和城乡供水安全。
三是坚持全面推进,强化江河安澜。推进三峡后续工作长江黄石段河道整治、富水下游干流(阳新段)防洪治理二期、富池二站新建和富池口泵站更新改造、大冶市 “六湖”连通等流域治理重点工程加快建设。2023年实施水利项目45个,完成投资33.8亿元,中央水利投资完成率达100%,居全省第一方阵。
四是坚持深推河湖长制,强化环境提升。建立并完善河湖长制“四联”机制,2023年全市分片分段分级设立的市县乡村“四级”1564名河湖长巡查13325人次,巡查履职合格率100%。严格河湖岸线管控,全面完成全市河湖划界上图工作,开展河湖“清四乱”,全市上报河湖“四乱”问题3个,均已完成整改销号。持续完成28个河湖库健康评价工作。
二、2024年落实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2024年市水利和湖泊局将围绕加快黄石市“东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实施,织密织牢我市水利“三张网”:
一是聚焦水安全,构建防洪安全设施网。2024年加快推进大冶湖大港、三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浮屠港、欧家港等山洪沟治理以及小青山水库、富池大闸、大冶湖大闸除险加固等47个项目建设。计划到2025年大冶湖流域达到20-50年一遇、富水流域达到20-30年一遇、其他中小河流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二是聚焦水环境,构建水资源配置网。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科学确定4个重点河湖、60个水工程生态流量(水位)管控目标,维护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库合理水位,推进跨地区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完成王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积极推进红旗、青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三是聚焦水生态,构建河湖生态网。创新“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志愿者”等联防联治模式,进一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区域协同的联动联管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妨碍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水域岸线管控、河道非法采砂等7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富水、王英等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构建绿色水生态格局。